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首页 > 当前位置: 曹楚南院士科教基金成立仪式顺利举行 10月27日下午,曹楚南院士科教基金成立仪式在紫金港校区海纳苑C212曹楚南纪念室顺利举行,基金捐赠人代表张鉴清教授、系党委书记胡吉明、常务副系主任史炳锋、副系主任王从敏、基金管理委员会成员代表、相关学科教师代表、机关科室负责人以及学生代表参加活动。系党委副书记丁立仲向现场师生介绍了曹楚南院士生平及曹楚南院士科教基金基本情况。曹楚南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是国内腐蚀电化学领域的开拓者和引领者,为发... 详情 李昊研究员团队Acc. Chem. Res.:一类基于亚胺及其杂原子衍生物的动态共价键自组装方法 近日,我系李昊研究员团队以“Self-Assembly via Condensation of Imine or Its N-Substituted Derivatives”为题在Acc. Chem. Res. 上发表内封面综述论文(Acc. Chem. Res. 2023, 56, 2838–2850),总结了李昊研究团队在动态共价键自组装方面的研究成果。该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为浙江大学化学系。其他作者包括:浙江大学博士生陈依昕、汤华,以及浙江大学陈洪亮研究员。提高化学合成的原子经济性,是化学研究的一个永不... 详情 黄飞鹤教授团队Nature Review Chemistry:基于大环固态主客体化学的应用 近日,我系黄飞鹤教授团队以“Applications of macrocycle-based solid-state host–guest chemistry”为题在Nature Review Chemistry上发表综述论文,总结了基于大环的固态主客体化学的物理化学规律及相关应用,展望了新型固态主客体识别在未来的应用前景。该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为浙江大学化学系,黄飞鹤团队毕业博士生朱黄天之(现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博士后)和在读博士生陈丽雅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黄飞鹤教授、美国西北大学... 详情 邬建敏教授课题组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微针贴片递送多孔硅限域纳米酶高效治疗黑色素瘤 全球每年新增的皮肤癌患者超过一百万,并且发病率在过去几十年中不断上升。其中有4%的患者罹患皮肤黑色素瘤(CM),但死亡率却高达80%。CM与其他恶性肿瘤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主要发生在皮肤的表皮和真皮层,而非深层组织。CM死亡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切除病灶和邻近皮肤组织是目前CM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手术切除的恢复期较长,且伤口部位易感染。免疫疗法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但治疗过程的复杂性和重编码... 详情 2023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化学类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在浙江大学召开 2023年8月22日-25日,2023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年会在浙江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2018-2022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主办、浙江大学化学系承办。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山大学校长高松院士,教指委秘书长北京大学裴坚教授,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南大学李洁教授、四川大学胡常伟教授,来自全国近30所高校的大学化学课程教指委委员,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等相... 详情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在浙江大学举行 8月20日-23日,“微瑞杯”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在浙江大学举行。大赛由中国化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主办,本届大赛在校赛选拔基础上,447所高校、1076支队伍进入全国七大分赛区展开激烈角逐,最终90所高校的90支队伍晋级总决赛,总决赛由浙江大学承办。总决赛采用作品书面评审和现场答辩的方式进行。8月20日,专家组对参赛作品进行了书面评审。8月21日,总决赛开幕式在浙江大学... 详情 Nature Communications:“细节决定成败?”——反应物中取代基的微小扰动将引发产物的巨大变化 较高的原子的经济性是有机化学合成的终极目标之一。对于合成过程中需引发多根共价键(如N>10)的分子来说,采用分步合成法,步骤繁琐,效率低下。而在可逆合成反应中,体系能够发生“自纠错”,一旦目标产物代表体系的热力学最稳态,就可以通过多组分“一锅法”合成。倘若目标产物的吉布斯自由能足够低,甚至可以极高甚至定量的产率得到,从而避免繁琐的多步合成以及副产物的分离纯化过程,最终实现化学反应的原子经济性。基于... 详情 喜报!我系王勇、李浩然教授团队荣获中国专利金奖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授奖的决定》,对在实施创新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出显著贡献的专利权人、发明人(设计人)以及相关组织者给予表彰。我系王勇、李浩然教授团队的发明专利荣获中国专利金奖。获奖项目简介:针对负载型纳米金属催化剂活性中心易团聚和流失而导致的催化效率低、难以满足精细化工产业转型升级难题,团队提出了“两级分散”的催化剂设计理念,并成功开发了高活性、高稳定性的“... 详情 黄飞鹤团队Science Advances:配位硼氮键驱动自组装构筑聚轮烷晶体 近日,浙江大学化学系黄飞鹤团队在机械互锁分子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相关研究成果以“Formation of Polyrotaxane Crystals Driven by Dative Boron–Nitrogen Bonds”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该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为浙江大学化学系,黄飞鹤团队博士后肖雪冬、博士后肖丁和浙江工业大学化工学院盛冠博士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黄飞鹤教授、李光锋研究员、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Jonathan L. Sessler教授和浙江工... 详情 王勇教授荣获“第九届中国催化青年奖” 7月22日,第二十一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在云南昆明召开。本届会议的主题是“面向双碳战略的催化科学与技术”。在大会开幕式上,浙江大学化学系催化研究所王勇教授荣获”第九届中国催化青年奖”,以表彰其在负载型催化剂微观结构调控、设计及工业应用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王勇教授出席颁奖仪式,并在催化产学研论坛作了题为《负载型催化剂微观结构调控及工业应用探索》的主旨报告。“中国催化奖”由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于2006... 详情 每页 10 记录 总共 1065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14/107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