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学识于产业前沿 化认知为实践能力——化学系本科生赴汇健科技开展实习,体验质谱 + AI教学新范式
实习是实现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系开设的《个性化实习》课程为本科生提供了开展个性化实习的平台。6 月 30 日至 7 月 4 日,化学系10名本科生在课程负责人雷鸣老师的带领下,前往连续三年合作的杭州汇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健科技”)实习教学基地,开展了一场以质谱技术与 AI 融合应用为核心的专业实习活动。
实习过程:从认知到实操,深度体验科研全流程
汇健科技的生科业务负责人栾春燕博士是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她全程具体负责安排实习内容。实习伊始,同学们通过栾博士的主题报告系统了解了大健康领域中疾病诊断、生命科学研究的技术背景,以及相关技术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流程。随后,在企业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的参观中,大家实地接触了质谱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运行环境及管理规范,对符合 GMP 标准的生产厂房和质量控制体系有了直观认识,为后续实操奠定了扎实基础。
今年的实践之旅再升级——全新推出的MALDI教学机正式亮相,让“沉浸式科研”成为本科实践教学的新范式,实习生亲手操作专业设备,体验完整的科研流程!在校企共建的质谱平台,围绕“MALDI-TOF 质谱在食品鉴别中的应用”主题,同学们在汇健科技王易佳博士和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韩钊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从样本制备到数据分析的完整科研流程。大家不仅学习了小分子有机物、聚合物的定性分析逻辑,还通过聚类分析对食用油、啤酒等样品进行分类,探究其成分差异,并亲手计算数均分子量、重均分子量等关键参数,让数据成为分析结论的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实践教学中引入的 AI 分析系统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交叉学科的魅力。通过手动计算与智能辅助分析的对比,大家不仅掌握了数据分析的方法,更理解了 AI 技术在简化复杂流程、提升效率背后的逻辑,深化了对“技术服务于研究”的认知。
学生感悟:理论照进现实,收获深植实践
实习过程中,同学们的反馈生动展现了实践学习的价值。“听博士后学姐讲质谱原理时,只觉得‘精妙’;自己动手做实验才发现,‘操作简单’的背后是对每一步细节的较真。” 一位同学在实习笔记中写道,“尤其是汇健的AI软件,把复杂的聚类分析变成了‘点一下鼠标’的事,但韩老师让我们先手动算一遍——原来‘智能’的意义,是让我们更专注于理解‘为什么这样分析’。” 另一位同学则分享了实验中的惊喜:“AI软件自动生成聚类分析图,瞬间理解不同食用油分子差异。当我们建的模型成功预测了未知啤酒品类,突然意识到课本上的理论真的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种成就感是课堂学习难以替代的。
同学们普遍认为,此次实习打破了 “纸上谈兵” 的局限,让大家在实操中深化了对质谱技术原理的理解,也真切感受到了 AI 技术与传统化学分析结合的创新潜力。同时,团队协作解决实验问题的过程,也提升了沟通与合作能力。
教师评价:实践赋能成长,校企协同育新人
参与指导的雷老师表示,通过在大健康产业高科技公司的精准实践,了解和掌握与化学高度交叉的化学生物学、医学诊断、仪器科学等学科的应用和发展趋势,拓展专业知识面,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就业奠定基础,“这不仅拓展了他们的专业视野,更让大家看到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通过该课程学习,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韩老师则对同学们的表现给予肯定:“从最初的谨慎操作到后来的主动探究,同学们展现出了浓厚的学习热情和严谨的科研态度。” 他认为,此类校企合作实习模式,有效弥补了课堂教学在实践环节的不足,让教学目标在真实场景中得到了更好落地。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实习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聚焦大健康、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行业和高科技企业,与时俱进,促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和数智赋能。
实习意义:聚焦人才培养,探索交叉学科实践路径
此次实习不仅是浙大化学系深化实践教学的一次具体尝试,也折射出当前高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的探索。随着质谱技术在科研与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具备 “仪器原理 + 行业知识 + 数据分析” 综合能力的人才成为需求热点。通过实习,同学们不仅接触了前沿技术,更在交叉学科应用中培养了创新思维。
作为连接高校与产业的桥梁,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次实践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专业知识的价值不仅在于理论本身,更在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未来,这种 “产学研” 协同的实习模式将继续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助力学生在专业道路上实现从 “知” 到 “行” 的跨越。
供稿:雷鸣 栾春燕 邹尔纯
编辑:邹尔纯
审核:张曼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