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真化学高峰论坛——物理化学前沿论坛暨浙江大学化学系110周年系庆论坛顺利举办
为促进学科间的紧密联系与交叉合作,推动化学学科发展,浙江大学化学系于2025年4月11-13日在杭州举办“启真化学高峰论坛——物理化学前沿论坛暨浙江大学化学系110周年系庆论坛”。本次论坛围绕物理化学前沿领域,涵盖光谱动力学、结构化学、理论计算、胶体与表面、电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学、催化等多个前沿方向,共同探讨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现状、机遇和挑战。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的30余位专家学者做邀请报告。
此次论坛,学科交叉与技术创新多次成为关键词:北京大学江颖教授通过自主研发的扫描探针技术,首次实现氢核分辨的水分子成像,为低维水冰体系的核量子效应研究开辟新路径。武汉大学付磊教授基于液态金属反应体系,开发了高熵合金与二维原子晶体的精准制造方法,为电子信息材料设计提供新思路。上海交通大学龚学庆教授通过理论计算揭示了ZnO表面氢负物种的生成机制,为CO2加氢催化剂设计提供关键依据。
邀请报告亮点纷呈,北京理工大学杨国昱教授系统介绍了硼镍(铜)钨氧簇的缺位导向合成及硼氧簇形成机理研究,展示了氧合团簇化学在多孔材料与非线性光学材料中的创新应用。天津工业大学梅东海教授通过密度泛函理论与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了凝聚水相体系中非均相催化反应的分子机制,为生物质催化转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山西大学杨恒权教授提出“乳滴仿生细胞工厂”概念,利用Pickering乳液实现多酶级联催化,在连续流动合成手性化学品中取得突破。
作为基石性的重要研究前沿,诸多专家学者把目光聚焦在能源与催化领域。重庆大学魏子栋教授提出燃料电池催化剂的多尺度调控策略,通过量子限域效应显著提升抗电解氧化能力。黑龙江大学付宏刚教授设计双过渡金属间隙化合物电解水材料,结合生物质氧化实现低能耗制氢与高值化学品联产。江苏科技大学施伟东教授利用双原子催化剂实现CO2光热高效转化为C2H4,为碳资源利用提供新方案。
高分子与超分子科学领域的学者们围绕复杂分子展开研讨。吉林大学吕中元教授开发的聚合物多尺度模拟软件,解决了相分离与自组装动力学预测难题。浙江大学黄飞鹤教授通过机械互锁结构设计,实现了分子运动向宏观响应的转化,创制智能响应高分子材料。北京大学阎云教授利用环糊精主客动力学调控手性反转,为超分子手性材料开发奠定基础。
论坛上,多位浙江大学化学系青年学者也作了报告交流。王林军教授提出非绝热动力学新理论,破解大尺度载流子模拟瓶颈。朱海明研究员发现激子极化子效应,为低维光电材料设计提供新机理。潘慧霖教授通过电解液溶剂-溶剂相互作用调控,提出电池性能预测新标准。此外,曹亮、毛善俊等青年学者在合金催化剂理性设计、工业加氢过程辨识等领域展示了创新成果。
本次会议不仅展示了我国在结构化学、催化科学、材料物理化学等方向的国际影响力,更为学科交叉与产学研融合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有力助推了化学学科的不断前行。
长风万里启新程。化学系将持续打磨各类学术交流平台,打造具有浙大化学品牌效应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不断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专家们莅临交流,为师生们多多提供宝贵的交流和学习机会,助力化学系青年人才的成长与发展。
文字:朱海明研究员课题组
编辑:邹尔纯
审核:林旭锋
终审:丁立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