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系新开设课程《科研认知》顺利开课
实习与实践是化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前期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系从2014年新设立“实习与实践教学”类课程组,全面改革实习与实践类课程体系。化学专业本科生实习与实践类新课程体系由《科研认知》(大二秋冬)、《下厂实习》(大二暑期)、《化学前沿》(大三秋冬)、《个性化实习》(大三春夏),及《学生科研训练项目(SRTP)》与《毕业论文(设计)》组成,其中《科研认知》、《化学前沿》、《个性化实习》为新开设课程。上述课程体系已从2013级本科生开始实施,写入培养计划。
作为我系学生进入专业实验室开展SRTP 项目前的前置课程,《科研认知》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正式进课题组做科研训练前,先期初步了解系情、知晓必要的化学学科常识、基本的学科领域方向、科学研究的一般性方法、化学研究的一般性流程等,是我系“一流化学专业”学生实习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侯昭胤教授担任该课程负责人。
2014-2015秋冬学期,《科研认知》课程面向化学专业2013级学生首次开课。按照教学大纲,该课程由见习参观、专题讲座、认知性实习和总结与报告等四个环节构成:
第一环节为见习参观:我系分别于2014年7月2-3号和9月21号先后组织2013级全体同学分别赴新和成研发中心、天子岭垃圾填埋场进行了现场参观和相关知识学习,现场零距离感受化学知识在科研、生产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地认知了化学专业在相关行业的发展前景与需求。
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现场实习参观
新和成研发中心参观实习
第二环节为专题讲座:实习与实践类课程组组长胡吉明教授于2014年10月21号向全体本科生介绍了浙大化学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愿景,详细讲解了科研实践环节的功能和对化学这一实践学科的重要性,并和同学们展开互动讨论,现场气氛热烈,互动精彩。10月28号,课程组邀请方群、王建明、潘远江、黄建国、陈万芝、姚加、侯昭胤等多位教授分别代表各自的研究所,就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热点、最新进展和浙大的特色做了耐心地宣讲和答疑,为减少同学们在接下来的课题实验、实践环节中的盲目性、培养科研思维和科学方法,11月4号,课程组又邀请毛建新老师和侯昭胤老师就化学文献的收集、阅读、领会和科学研究的入门过程进行了重点讲授。同学们通过上述几次集中学习,纷纷表示,原来对浙大的理解只是纸面的,学了这门课后对化学系、化学学科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三个环节为进入教师研究组开展轮转式的认知性实习:每个同学必须在两个不同研究方向(原则上为两个研究所)的课题组参加组会、并进行具体的实验技能的锻炼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我系共有54位老师参与了对2013级全体同学的指导。老师们都积极奉献、耐心指导、谆谆教诲。由于这届学生的课程多,绝大多数同学都是在周末才能来教授们的课题组听课和学习,很多老师都放弃了个人的休息时间,积极指导新同学,这种奉献精神使同学们深受感动,也充分领悟到老师们的风采、科研的辛苦与收获的乐趣。正是由于大家的热心奉献、耐心指导,同学们才能进步!全体同学、“实习与实践教学”类课程组、《科研认知》课程负责教师向所有的指导老师表示感谢!
第四节环节为同学的自我总结和撰写报告:同学们认真总结和回顾,反馈和咀嚼指导老师讲述的每一点滴,同学们彼此分享,自己在指导老师那里领悟到的新知识。不少人表示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锻炼,对化学学科的认识更加清晰,对化学的前景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
通过一届的实践,也发现和反映出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与完善,如:
第一,见习实习基地问题。目前可以确定的、适合于100名左右学生参观的基地有待拓宽,希望得到广大教师的帮助与建议。
第二,课题组轮训中的过程管理。虽然课程定位于“点到为止”,但导师如何来“点”,“点”到什么份上,尽可能使学生收获更多,还需要进一步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