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秋冬学期理学院督导组教学档案检查小结

来源:浙江大学化学系 发布时间:2006-02-26   4395

    2005年秋冬学期的教学检查工作是在理学院党,政直接领导下进行的,秋学期一开学,在9月7日下午理学院付院长陈杰诚教授和理学院本科教学科科长张云老师就召集督导组开会,部署秋冬学期督导组的工作,会上根据中央16号文件,教育部1号文件和学校53号文件精神,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迎接2007年的教学评估,确定秋冬学期的主要工作除了要在正常的听课以外,要转入到教学档案的检查上面来.
    按照理学院2005年秋―冬季学期工作的安,排,在9月到12月的4个月中,我们依次对地科系,数学系,物理系,心理系,化学系进行了教学档案的检查,在检查中,我们感到各个系对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还是比较重视的,在检查中理学院的领导和各系的领导以及相关人员给予我们检查十分关心和支持,使我们督导组的检查工作得以顺利的进行.
    通过检查我们感到理学院所属的各个系在理学院的统一部署下开始重视教学档案的管理,并且在行动上有所体现.下面我们把几个月来检查中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进行小结如下.
    (一).有关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方面:
    各个系的毕业论文都已经装订成册,一个系的学生基本上是统一的式样,比较规范,我们抽查了一些论文,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做得相当好,指导教师也十分认真,评语写得很详细.
对于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我们在检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有的实习报告过于简单.
    (2).有的实习报告前缺少实习指导书,
    (3).有的实习报告或论文的封面不统一(在同一班级中有出现了几种不同格式的封面).在封面上应该写上指导教师的姓名,论文的题目.有的毕业论文中在开题报告上的签名和论文中指导老师的姓名写法不一致。
    (4).有的论文的装订次序不符合学校教务处[2004]发(3)号文件的规定.
    (5).有的论文没有总目录.
    (6).有的论文标题不明确,没有注明是开题报告,论文,还是中文翻译稿.有的论文没有文献综合内容.
    (7).有的论文的答辩小组在毕业论文上的评语过于简单(有的只写上同意指导教师的意见).有的毕业论文没有指导教师的评语,签名和成绩, 还有的系所负责人没有在论文上签意见和签名,
    (8).有的论文在开题报告与论文正文的分数不配套(两个分数不统一:例如在开题报告中是优,在毕业论文中是89分;或者在开题报告中是89分,而在毕业论文中是85分等等).
    对于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上我们有几点想法:
    (1).一个系的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的封面式样应该统一,不要在一个系里出现几种不同的式样.
    (2).论文内容的次序要按照教务处的规定进行装订.
    (3).论文中的指导教师,答辩小组,系所负责人的意见不能过于简单.
    (4).论文的成绩要以百分法评定成绩.不要以四级记分法计分(即优,良,及格,不及格)
    (二).有关教学档案方面:
    我们在教学档案方面主要检查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教学日历等方面,我们检查后发现各系的教学挡案还是比较完整的,且都已经保存在教务处的网上.
    对于教学档案上也存在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下面几点:
    (1).随着学制的改变,从一学年2学期制(2长1短)改为一学年4学期(4长1短),可是有的课程的教学大钢仍无改变,仍是过去的一学年2学期制(2长1短)的教学大纲.
    (2).有的课程的教学大纲上的每学期的周数不统一,有的是17周,有的是18周,现在改为每学年4学期制,教学时数为每学期8周,教学大纲上的学时数应该与学制统一.
    (3).有的教学大纲上的周学时数与周数的乘积不等于教学总时数.
    (4).有的教学大纲缺课程简介,课程号,周学时,预修课程,学分和考试要求.
    (5).有的课程的教学大纲上的考试要求上没有写出最后的成绩分配比例,有的已写出成绩分配比例的也不统一.有的按照平时10%,期中20%,期终70%;而有的教学大纲按照平时20%,期中40%,期终40%.等等
    (6).教学日历不全,这次在各个系的检查中我们只看到了数学系的<线性代数>的教学日历,而且也是写得比较好的,但是没有看到其它课程的教学日历.
    对于教学档案方面,我们有几点想法:
    (1).各个系应该把2学期制(2长1短)的教学大纲重新修订为4学期制的教学大纲.
    (2).有些课程的教学大纲还没有,应该进行制订.
    (3).有些大纲中还缺的部分要补上(比如课程简介,课程号,周学时,预修课程,学分和考试要求,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终考试成绩在期末成绩的分配比例等等)
    (4).<教学日历>在系里应该有一份.
    (三).有关考试试卷方面:
    在检查中我们看到了各个系在试卷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各个系都已经把每一班的试卷放入档案袋中,心理系和地科系还把试卷装订成册,心理系的每一册试卷中有空白试卷,标准答案,成绩单,数学系把试卷按年份,课程名称,任课教师姓名分别放在橱里.
    我们在检查中也发现了一点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的试卷格式没有按照学校的要求设计,而是各人按自己的想象设计.
    (2).有的试卷袋中没有空白试卷,答案和评分标准.
    (3).有的试卷袋中没有成绩单(有很大一部分试卷没有成绩单,几乎占了试卷总数的80%以上).
    (4).有的试卷没有评卷人的签名,四统一的试卷上有的只有任课教师的签名,每小题上没有评卷人的签名.
    (5).有的教师评分标准写得不完整,评卷时分数掌握不严,有的教师在试卷的批改上随意性比较大.
    (6).我们似乎感觉到有个别课程的考试评分标准是在考试结束以后再补上的.有的评分标准上的名词解释没有答案.
    (7).有的试卷上没有成绩(可能是遗漏了);有的试卷没有按照小题给出成绩。
    (8).试卷的评卷格式不统一,有的教师在每一小题上写上本小题应得的分数(即正分),有的教师写上本小题应扣的分数(即负分),还有的教师在同一试卷的批改中有的小题写上得分(正分),有的小题写上扣分(负分),比较混乱.
    (9).试卷上的加分错误时常出现,比如有的总分应为58分的,而加为48分,有的总分为48分的,而加为58分,还有一些此类试卷,特别要提出的我们发现有一位教师在他所教的一个班的一本试卷中竟有4份试卷出现统计成绩错误.                   .
    (10).有的教师在最后的总成绩的评定上随意性太大,提分太多,比如有一份试卷上按照各小题的分数一共应该是37分,但是在试卷的右上角有一个用铅笔写上87的字样(据我们估计这个就是总分,因为其它的试卷也是这样的形式),有一门课中有一张试卷上的成绩只有29分,最后总评也及格了.有的四统一课程的考试,由于任课老师的不同,及格的标准也不同,比如有的老师是期终考试成绩在45分以上的,总评才能及格,而有的教师却期终考试成绩只有43分的,总评才能及格.有的教师只要做一点题目,能得上几分的就能及格,只有是零分的才是不及格.(我们检查到少数民族的学生是5分就及格的卷子,而有另一个少数民族学生是26分,但在另外一个班上,却不能及格).
    (11).有的教师在试卷上只给出每小题的分数而没有指出错误,有的只给出一个总分,每一个小题上的分数是没有的.
    (12).有的试卷上没有教师的批改痕迹,就是一个总分;有的试卷上无成绩;成绩单上学生人数不全,(即有学生试卷,但是在成绩单上找不到该生的名字).
    (13).有的试卷评分不规范,比如有一份试卷有一道题,该题有6道小题,教师只要求选做5道,有一位学生把6道题全做了,按照规定应该按照5小题计分,结果该教师按照6小题计入总分.这样总分就会超过100分.
    (14).有的选修课的考试以写小论文的形式行考试,我们觉得评分的随意性实在太大了,有的学生把网上的文章整段地抄到的小论文上(还把原作者的姓名和发表的报纸也一起抄写在小论文上),竟也得到优秀.
    (15).有的系有一部分试卷还保存在任课教师手里, 有的系的试卷还分散保存在不同的校区里,我们只能检查到保存在系里的试卷和一个校区里的试卷,而保存在任课教师哪里的试卷和其它校区的试卷,这次我们无法检查.
    对于试卷方面我们有以下几点想法:
    (1).试卷的格式要统一.在试卷中要写出每小题的得分,不能在考试结束后再划定评分的标准.
    (2).在试卷卷袋中必须按照教务处的规定放入空白试卷,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还有学生的成绩单.
    (3).评卷必须规范,每小题的给分必须写得分(即正分),评卷人要签名,最后的结分要正确(总分不能超过100分).评卷时要抽查试卷以保证结分的正确性.
    (4).学期成绩的评定要统一(即平时,期中,期终三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特别是要规定期终成绩(即期终考试成绩)在多少分以下的学期成绩不能及格.对于少数民族的学生可以适当降分,但是不能无度.
    (5).有关学校公选课的期终总成绩的评定,如果该门课的考试形式是采用写论文的形式,我们建议是否只设及格和不及格两挡成绩.
    以上小结是否妥当,请指示.

                                              理学院督导组
                                              2006年1月4日

Copyright © 2020 浙江大学化学系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创高软件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325792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