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理学论坛――徐如人院士
来源:浙江大学化学系
发布时间:2010-10-08
4133
报告题目:“创造新物质的分子工程发展浅说”
报告人:徐如人院士,吉林大学化学系教授
单 位:吉林大学化学系
报告时间:2010年10月9日下午15:00
报告地点:化学系第八教学楼-515
报告人简介:
1、基本情况
浙江省上虞市人,1932年2月生,无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现任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稀土化学与物理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2、简历
1950上海国立复旦大学化学系学生,1952上海国立交大化学系学生,1958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进修,1952-1955东北人民大学化学系助教,1955-1978吉林大学化学系讲师,1978-1979吉林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79-现在吉林大学化学系教授,1984-现在吉林大学化学系博士生导师,1998年当选为国际分子筛协会(IZA)执行理事,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3、主要研究方向
(1)微孔化合物的分子工程学研究:微孔无机化合物的分子工程学就是无机微孔化合物的分子设计与定向合成研究, 即以材料的功能为导向,进行结构设计, 最终实现定向合成。研究内容包括:
1)具有特定孔道结构的分子筛的定向设计
利用计算机辅助的方法,以功能为导向,开发设计具有特定孔道结构的简单,快捷,高效的理论方法,并建立分子筛假想结构数据库。
2)无机微孔化合物的定向合成
主要通过三条定向合成路线: 模板指导下的定向合成路线;结构基块构筑的定向合成路线;数据挖掘辅助定向合成的路线为指导方法,进行无机微孔晶体的定向合成工作。
(2)新型微孔无机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采用水热和溶剂热方法,在磷酸盐、砷酸盐、硼酸盐、钛酸盐、氧化锗与锗酸盐等体系中,进行具有新颖骨架结构的无机微孔材料的合成,并通过大量的实验进行无机微孔化合物合成规律的研究。
(3)分子筛晶化机理的研究
对晶化过程中的晶化动力学与晶体模型,以及转晶机制进行系统地研究,以得到晶核的生成与结构关系,晶化中的模板剂所起到的具体作用,进而辅助定向合成。
4、所获奖项
(1)《分子筛晶化机理及杂原子分子筛的开发》研究,获得1985年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分子筛的晶化理论及新型分子筛的研制》,于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3)《新型微孔晶体的研究》与《醇体系中无机物的合成与晶化规律研究》分别获1992年、1994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又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4)《三维骨架微孔化合物单晶合成与制备》获199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5)《新型微孔晶体合成与新合成路线开发研究》获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6)1995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化学奖。
(7)1986年和1990年先后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和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
(8)1998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与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5、人才培养
在吉林大学长期工作中,徐如人十分重视对中青年人才的培养与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他的态度也像搞科研、教学一样严谨,一丝不苟。同时对年青人委以重任,让他们挑重担,将他们推向科研与教学的前沿,鼓励竞争,同时为他们创造必要的条件,尽力让他们能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成长。1978年恢复研究生制度以来,他和他的研究集体指导培养博士研究生20多人,硕士研究生近70人,博士后研究人员4名(其中有来自德国汉堡大学的梅迪乐博士),在已毕业的博士中,有2人于1990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1名获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5名获中国青年化学奖,1名获霍英东青年科技奖。其中冯守华博士于1994年连续获得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自然科学基金会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与中国杰出青年基金。
6、任职
(1)曾担任过国内著名学术刊物《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英文版)、《无机化学学报》与《应用化学学报》的副主编。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届化学学科评审组成员与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顾问委员。
(3)1995年以他与闵恩泽院士为主席在中国首次召开了国际分子筛学术会议。
(4)他是2007年第十五届国际分子筛大会(15th IZC)的组织委员会主席。
(5)他先后应邀为《国际材料化学杂志》,《微孔材料》、《催化快报》、《催化前沿》、《无机化学通讯》、《微孔与介孔材料》与《固态科学》等国际著名学术杂志的编委或顾问编委。
(6)1998年当选为国际分子筛协会(IZA)执行理事。
(7)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8)200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