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代艺术的碰撞——浙江大学化学系组织参观天目里美术馆展览美育实践教育活动

时间:2023-12-05浏览次数:10

为全面加强美育工作,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23121日,化学系组织百余名本科生前往杭州天目里美术馆参观中国媒体艺术回顾大展。

本次展览主要展出的是影像和装置作品,主要分为“作为行动的运动”“作为互动的运动”“作为能动的运动”三个板块为了让观众可以更好体验早期的录像艺术实践,从而延展到当下对人工智能等话题的艺术探索。

“作为行动的运动”板块,工作人员带领同学依次参观了张培力的单频影像装置、宋冬的《关注——监视》、朱加的三轮车和录像机装置、陈卲雄的双频影像装置等作品。

朱加——三轮车与录像机装置


陈卲雄——双频影像装置,同学正在观看影像


 “作为互动的运动”板块将人机互动与机器之间的互动结合起来,同时通过媒体干预加强社会互动,揭示出互动的多重性。同学们表示对张培力的《碰撞的和声》印象深刻,在这一作品里,艺术家脱离以往基于影像的实践,转而使用声音作为创作媒材。人声配合机器之间的碰撞、戏剧舞台一般的现场氛围能够为观众提供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震撼。

张培力——《碰撞的和声》,同学们正在观看


最后,大家参观“作为能动的运动”板块。同学们依次欣赏了胡伟的《创伤延后》、林科的《苍蝇》、徐昊旻的《无本之木》等作品。其中,带给同学最大震撼的是徐昊旻的《无本之木》,这一作品通过上传照片向枯树输送“养料”,感受带有荒诞意味的虚拟生机。

徐昊旻——《无本之木》


结束参观活动后,同学们都表示深有感触。

2101班程倩同学表示:“本次天目里美术展的参观让我看到了来自不同年代的艺术家极具美感和引人深思的作品,从“作为行动的运动”“作为互动的运动”“作为能动的运动”这三个板块里可以感受到几十年来媒体艺术的变迁。从20 世纪80年代末出现,通过录像艺术来进行各种艺术表达;90年代逐渐兴起,并引入了互动因素;再到今天更多地应用互动与数字技术,甚至是人工智能,三个板块艺术作品的更迭呈现的是中国媒体艺术35年的历程。作为一个参展者,我们在展馆内漫步,于诸多作品中窥探艺术家广袤而灿烂的精神世界,也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

本次展览从特定视角回望这 35年来的人文风貌与科技发展,通过艺术家的眼睛去理解和想象现状与未来,增加了同学们对艺术的认识与了解,提升了审美水平,穿梭时空与艺术家的思想产生碰撞和共鸣让大家在学习之余能够陶冶情操,感受艺术家深邃的思想与灵魂,使大家获益良多




图文:程倩

编辑:张维娅 原浩然

审核:丁立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