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十月,化学59级的老同学们,为同学间的情谊,为感恩母校,怀着浓浓的旧情,近的从杭州宁波常州,远的从四川青海赶来,陆续返回母校。呀!六十年了,一个甲子,六十年前是一批奋发向上的姑娘小伙进入浙大读书,如今八十岁上下的老太老翁,为了团聚,人越老情更真意更急,劲头十足地回到了母校,见面时一声呼焕一个握手,情在不言中。
令大家十分感动的是,我们的团聚活动受到了化学系领导的热烈欢迎,特派校车跟隨我们接与送,又请化学系大四志愿者学生倍伴我们,给我们做校内导游,细心周到地照顾。又因我们是浙大筹建高分子学科而设立的化学系髙分子专业方向的第一届学生,又受到了高分子系领导的热情接待,髙长有主任特地为我们作了“高分子系的发展与展望”报告,沈通老师全程服务我们,调度车子,拍照摄影,记录活动过程,这种旡微不至的照顾,使我们这批老学生感動不已。我们与母校的感情已不能分开,我们中的许多子女已浙大毕业,现在我们的孙辈已陆续踏入浙大学习。
24日上午,游览了风景秀丽的之江校区,在钟楼塔影下,在古色的教育楼前,在古树旁,同学纷纷拍照留念,而许佩新、应国雄、王志伟及郑建耀四位同学感触更深,因他们在大二时,进入国家需要的尖端学科保密系学习,曾在之江校区生活一年,他们指着上山的台阶说,实验室在山上。这四位同学后因国家经济困难,专业下马才回到化学系。24日下午,在紫金港校区参观了校史馆和艺术馆,到了求是大讲堂和雄伟的新校门,置身紫金港,最深的感受是大,新,快,四校合并后的新浙大己焕然一新,高速发展,学科全面,科研成果累累,日新月异!
25日在玉泉校区,这是我们生活了五年的地方,见教学大楼,想起当年每晚晚自修大楼不灭的灯光;见实验室想起求实验数据,反复认真,一丝不苟,做毕业论文时做实验直到半夜,有时通宵达旦,想起来,浙大教育终身受用;见篮球场,想起班级的团结精神,我级以李善芳为首的篮球队,在全校小班篮球赛中取得佳绩,每当比赛男女同学围在球场边喊加油;见食堂,又忆起经济困难时期,男同学吃不饱,女同学发扬友爱互助精神,节约饭票给男同学,共渡难关!五年的时间建立了深厚的同学情,培养了班级的集体精神!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我们这代人,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与共和国共同成长,1964年我们毕业了,“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同学们都走上了国家需要的第一线,绝大多数分到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基层。其中连嗣南、徐秉恺、王志伟和夏仪芳四人分配到二机部,他们在西部戈壁滩深处,"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埋头苦干艰苦奋斗,为祖国的二弹上天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同学们记住你们,浙大记得你们!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同学们都挑起了经济发展的重任,但不管处在局长处长厂长总工主任副教授教授研究员等等不同岗位上,却都实践着竺老校长提倡的求是校训,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攀登高峰,在祖國各条战线上,看得见我们的身影!
相聚是短暫,离别是不舍。在即将离校之际,髙分子系副主任张兴宏老师,特在邵科馆设宴招待我们,同学们髙举酒杯,祝母校蒸蒸日上,争创世界一流!祝髙分子系化学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祝老同学们笑口常开,身体健康!化学系高分子系还赠送纪念品给每位老校友。我们同学中的画家朱蕙芬,精选她十年来的画作,精装成册"蕙馨悠悠“,赠送给每位同学,让大家在休闲时静心品赏,提高艺术休养。无法用言语表达此刻的心情,徐秉恺同学当即填词一首:
惜别,西湖边,玉泉旁,浙大换新颜,笑语盈盈同学会,友谊满情怀。
天之涯,地之角,微信传知交,丰盛会攴尽余言,今霄别梦欢。
(感谢校友朱勤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