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校友陈忠心:坚持不懈,踏实求索

时间:2016-02-25浏览次数:1528

人物名片:陈忠心,男,博士。1979年进入浙江大学化学系,1983年取得本科学位后考入硕士研究生,1985年直读博士,后选拔作为第一批中德联合培养博士生赴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学习,并于1991年获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壳牌公司任职。现任壳牌(中国)项目技术有限公司亚太项目保障部总经理。
 
   2015年7月23日下午,浙江大学化学系北京校友寻访小组部分组员到达北京国贸中心拜访陈忠心老师。寻访工作正式开始之前,陈老师是第一个回复我们邮件的系友并答应接受采访,信中陈老师言语真诚恳切,令我们对此次寻访工作充满憧憬。在采访过程中,陈老师时刻洋溢着和蔼的笑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尽管毕业多年,陈忠心老师仍然可以清楚回忆起在浙江大学化学系求学的点点滴滴。陈老师于1979年进入浙江大学化学系,完成本科、研究生的学习并直读博士,曾师从沈之荃院士进行导电高分子的研究,期间曾与Shirakawa白川英树教授进行合作。因为在导电聚合物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Shirakawa 教授与与美国科学家Alan J.Heeger、Alan G.Macdiarmid分享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7至1988年间,陈忠心老师在全国科学家发表论文数方面名列全国前十名,被《人民日报》报道,为母校赢得了荣誉,他至今仍然细心收藏着刊登这一荣誉的剪报,但是他坦言当时的学生都十分单纯,不把学术作为追名逐利的资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着实在意料之外,同时也是老师用心指导与小组集体努力的成果,是集体的荣誉。
 谈起进入浙江大学的初衷,他回忆道高中时期学生们对于大学生活知之甚少,由于他在浙江省化学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所以进入浙江大学并在化学领域继续探索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在他的记忆中,杭州是一个美丽的城市,而玉泉校区秀丽的风景更是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作为一名学生,老师与同学是他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例如对称量要求很高的分析老师、粉笔字很漂亮的数学老师和鼓励大家多读原版教科书的有机老师,有关他们的往事虽然过去很多年了但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回忆起来都令他感到十分亲切。在大学求学的时代,大部分的时间大家都与书本为伴,课外活动并不像如今这样多元化,可是大学的生活仍然美好而充实,很多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活动,还有同学进行大量有意义的阅读,对于钻研古典文学名著大家也是乐在其中,比如《红楼梦》。
 在浙江大学博士学习期间,陈忠心老师通过选拔成为中德交流生的一员,有机会进入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继续深造,并于1991年毕业取得博士学位,随后进入国际知名的壳牌公司任职。在这个过程中,他老师感受到了国外与中国不同的学习交流方式。在德学习期间实验室经常利用星期五下午举行beer seminar,学生们聚在一起,畅谈自己的课题与心得体会;工作中壳牌公司开放与自由的研发环境同样营造了与大家交流、沟通的机会,就这样在与同学和同事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交流中,陈忠心老师收获了丰富的知识与宝贵的经验。他先后在德国、荷兰、中国等不同国家,从事各种不同岗位的工作:从研发、项目管理到战略发展。基于国外学术界与工业界之间的紧密联系,他曾经设想公司的研发经历可以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并希望尽快回到大学从教。尽管陈老师目前的工作已经偏离了科学研究,但是他对科学一直保持着强烈的热情,不仅仅局限在化学,在关于能源技术与研究等方面都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
 追忆往昔,每个时代在其教育方面都刻下了独特的烙印。谈起求学之路的遗憾,陈忠心老师回忆在国内读书时,学生们主要通过老师的讲授理解知识,而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很少。而现在,他感慨国内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吸取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宝贵经验,学生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可以相互交流、大胆质疑。越来越发达的通讯技术也为学生们查找文献资料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帮助,以前一个月才能收集完成的资料,现在只需要短短几分钟。不仅是科技随着发展日新月异,不同时代的学生也有不同的特点。曾经大部分的本科生在毕业之后就会随着时代的潮流继续读书,而现如今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都有着自己的规划,愿意尝试进入社会,在职业生涯方面历练自己。但是高速发展的社会为学生带来很多契机的同时,也埋下了浮躁的种子,很多学生无论在学业或是事业上都急于求成,不愿意踏踏实实地认真求索。
 通过与陈忠心老师的交谈,我们都深感受益匪浅,不仅仅收获了知识与宝贵的人生经验,更是拓宽了眼界。谈到目前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陈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的想法与建议。他认为基于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的现实,学生们也面临着逐渐增长的就业压力,也许在学业上更进一步的深造会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公司在招聘时,不仅仅看应聘者的学习成绩,同时也注重个人能力,尤其是学习过程中常常被忽略的团队协作能力。公司里可走的路非常宽,会青睐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人才,因此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工作或学习都不能浅尝辄止,要有自己的想法,踏实地完成当下的任务。学生们在学习的同时也应该充分享受生活,做到劳逸结合,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心态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撰稿人:郭则灵
 
陈忠心校友同寻访小组同学合影
陈忠心校友回校参加化学系百年庆典
陈忠心校友在百年系庆-企业家论坛上作精彩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