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校友陈义镛--努力的意志,认真的心态

时间:2016-01-13浏览次数:1333

 (人物名片:陈义镛,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本科),19621964年中山大学化学系进修,19891990年应纽约理工大学化学系邀请在美国合作科研一年。1981年晋升为副教授,1986年晋升为教授。1952年以来,陈义镛一直在杭州大学化学系任教,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有机化学、有机化台物系统鉴定、高分子化学、功能高分子、高分子合成化学、高分子选论等课程。陈义镛长期从事功能高分子,尤其是新型螯合树脂的合成和结构表征及其对贵金属、重金属、稀土金属离子的吸附性和吸附机理的研究。专著《功能高分子》。四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以及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重点项目等资助。在国内外已发表论文80余篇。另外,陈义镛还担任:《离子交换与吸附》期刊副主编,《Journal of Chinese Reactive Polylner》(英文期刊)编委,《功能高分子学报》期刊编委,浙江省膜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塑料工程学会理事。

2015713号上午,浙江大学化学系系友寻访小组中的两名成员到达陈义镛老师家中,老师非常热情地招待了我们,并邀请我们去书房聊天。采访中,陈老师细致地回忆了他求学、任教、做研究的经历,并为我们提供他珍藏已久的教材、笔记和著作。听着陈老师的故事,翻看着他的文章和笔记,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细致和认真。一句句平淡的话语,一行行精小的文字,却有着惊人的力量,震撼了我们的心。

翻开陈老师的笔记,每一页都工整漂亮,无论是概念文字,还是公式推导,甚至结构式、工程模型图等都画得精准明了。陈老师兴致勃勃地为我们讲述他上大学时的学习情况:当时老师上课很认真的,基本不带书和教案来,只带两支粉笔,要讲的内容都会写在黑板上,同学们在下面记,课后再整理一遍。像这些模型图,在课堂上根本没时间画,都是课后补上的。下课的时候大家也都在你追我赶地做着老师布置下来的习题,班级里的学习氛围很浓,老师也很负责。陈老师也曾有过一段考研的经历,1958年,那个时候要像苏联学习,开始招研究生,陈老师便报名准备。由于陈老师主要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相对来说是一个弱点,便找来一本物理化学的复习书。书中有500道题目,每道题目都附有一个结果得数,他将这500道题一一仔细地做完,有些题目需要做图像,便将坐标纸裁成合适大小,用笔、尺和曲线板在上面描点连线,做出的图像丝毫不逊色于如今的电脑绘图。“我想物理化学是我的弱点,如果要考的话,就一定要补充这个弱点。我差不多花了2000个小时来做这些题目,这(本笔记)是我一道一道题目做的,每一道题目都要跟得数搭上。后来我发现这本书有三道得数有误,就找我的物理化学教授帮忙验证,发现确实是它的答案不对。”正是这样的努力,使得陈老师得到了一个唯一的录取名额,虽然最终因为大跃进而没能如期深造,但这段考研的经历却足以体现他的学习精神。

陈老师大学本科毕业后,一直在杭州大学化学系任教,作为一名老师,他依然秉承着认真的态度,细心辅导每一位学生。陈老师回忆,那段时间做老师是主要的工作,研究相对做得较少,老师们都是亲自教学生,亲自批改作业,甚至亲自到寝室为同学辅导。陈老师工作4年,被评为讲师,他说,当时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经常晚上批改作业到凌晨2点,一切教学工作都是亲力亲为,与现在的高中老师有些相似。甚至到了晚年,70岁左右被邀请去帮忙辅导研究生时,他仍然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帮助他们修改英文稿,参加他们的讨论会。陈老师说,在参加他们的seminar之前,必须要求学生提前两三天将PPT报告和相应的参考文献发到自己的邮箱,他会提前仔细阅读每一篇,一个学生的至少要看半天时间。有时学生的PPT发来得比较迟,虽然他压力很大,但也要坚持熬夜看完,第二天去参加他们的讨论。他坚持每次都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与研究生们一起讨论,只有学生们认为老师的建议对自己有帮助,才能体现出他参与讨论的价值。

谈到为何将方向转移至高分子时,陈老师说,那也是按照国家的规定,当时高分子刚好时髦起来,由于他主要研究有机,便被安排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研究。也因此到中山大学学习两年,进修高分子化学。虽然这一切好像是被安排的,但陈老师做一行爱一行,全身心投入研究高分子,编写国内第一本有关高分子的著作——《功能高分子》。由于当时没有编写大纲,所有一切都需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一点点架构编写。陈老师花了3年的时间,看了3000多篇文献,纯手工编写。而且因为条件限制,很多参考文献都是抄誊的。此书于19884月,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陈老师的研究领域主要为高分子的树脂:在螯合树脂合成方面:从大孔型交联的氯甲基化聚苯乙烯珠体、大孔型交联的聚丙烯腈出发,经过高分子化学反应制取百余种新型螯合树脂。在螯合树脂结构表征方面:用红外光潜、元素分析、X-光电子能谱等测试手段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螯合树脂结构表征的方法;在吸附性方面,主要研究对贵金属离子的吸附性,研究介质酸度对吸附率的影响等;在吸附机理方面:用红外光谱和X-光电子能谱研究了新型螯合树脂对金、铂、铑、铱、钯的吸附机理,阐明配位络合与离子交换的比例。另一方面是通过功能性单体的合成,纯化单体,表征新单体结构。通过共聚合或氢硅化接枝共聚方法制取新型螯合树脂,表征共聚物结构,共聚物对铕及盐类络合制取导电性高分子及高分子荧光材料。在上述基础研究的同时,在省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下进行了应用技术开发研究,其中“螯合树脂法回收纯金”、“螯合树脂法回收高纯铂”通过省级鉴定,并分获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三等奖。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陈老师几乎将一生投入教育和科研事业,直至81岁才退休。当我们问及,希望给现在的大学生哪些建议和忠告时,陈老师说:“我觉得每一个学生,他的一生都要努力,这是最重要的。我的儿子给我下了个定义,他说爸爸,你是不聪明,但是非常勤奋。所以对学生要说的就是,要永恒的努力,你智力高低跟基因和其他东西有关系,但你不要错失时光,哪怕你在再年轻的情况下面。”正是这种努力一生的意志,使陈老师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不断学习,科研,为社会贡献,一生充实完整。

撰稿人:马东、竺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