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军长征"走出来的院士— —谢学锦校友回忆录

时间:2016-01-13浏览次数:1209

   (人物名片:谢学锦19411943年就读浙江大学理学院物理学系;19431945年就读浙江大学理学院化学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 )

    

谢学锦院士的中学和大学时期都是在抗日战争年代,他在上海和云南读完中学后,因为他父亲的老朋友叶良辅在浙江大学当教授,可以照顾他,故而辗转至西迁贵州的浙江大学求学

刚入学的时候,谢学锦选择了物理专业,但是由于数学的缘故,理论力学老考不及格,因而产生了转系的念头。他的文学功底不错,在学校也经常读各国文学和诗歌作品,因此他一心想要转去读文学。刚开始谢学锦想转到西南联大历史系,因为浙大只有史地系。结果西南联大说:“我们规定是不能转院的,你要转这边理学院我欢迎,你转历史系是文学院,是不合规定的。”结果他没转成。于是他又想转到浙江大学外文系,因为他的英文学得特别好。外文系也愿意接收他。结果大三快开学的时候,他觉得读外文以后也许没有出路,于是就改成了化学系。

因为转专业的事情,王淦昌还专门约他谈了一次话,劝他说:“你有想象力,你学物理是最好。”结果他不听,执意要去改学文学。最后阴差阳错来到化学系。

当时浙大的学习条件十分艰苦,所有学生一年级都在永兴,大家学的课程也都一样,都是普通物理,普通化学,微积分等等。二年级他进入物理系学习,开始上理论力学,热学,光学等课程。其中理论力学是被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的束星北教授教的。束星北的另外一个著名的学生就是程开甲院士——原子弹的主要贡献者。

在被称为“文长征”的浙大西迁中,浙江大学的师生不远万里一点一点地搬运了很多实验器材给学生做实验。因此实验器材在那个时候十分珍贵。谢老举了个例子,一个铂金坩埚发给学生的时候老师还要称一称重量,学生还的时候如果重量少了老师还不干,叫学生赔。不仅仅是实验器材,浙大还搬运了很多书籍到贵州,从文学名著,诗歌散文,到科学著作,数据手册,应有尽有。其中让老先生印象深刻的一本书叫做Beilstein,德文,一共很多册,是关于合成有机化学药品的手册。里面详细记录了合成方法、合成时间和完成人。当时化学系的系主任王葆仁教授教学生做合成之前,就让学生先查Beilstein,一定要确认是别人没做过的;要是别人做过了就要把别人名字写上去。所以学生们在做毕业论文的时候,先要查Beilstein,看别人做过没有。

在浙大化学系学习的两年中,谢学锦主要掌握了有机合成及分析,为他继续学习化学和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大打下了基础。但是由于他在浙大搞学生运动被国民党的特务盯上,他的老师束星北在黑名单上看到了他的名字,通知他不要回去。无奈他1945年称病休学离开浙大,到了重庆。次年进入重庆大学化学系并于1947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在重庆大学期间,谢学锦师从梁树权先生,攻读高等分析化学,并在他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后来他到永利錏厂及矿产勘探处工作,主要做矿石与岩石分析工作。这些工作和经历为他后来研究勘查地球化学,发挥他的特长奠定了基础。

谢学锦的父亲谢家荣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勘查地球化学是20世纪30年代诞生的新学科。他的父亲在1950年的Economic Geology上看到了T.S.Lovering等人的一篇文章,谈及在美国一个地区分析水系沉积物找Cu。他的父亲觉得这种新的找矿方法很有前途,建议他去试一下。文章中是用双硫腙做铜。用一个100毫升的带塞子的量筒摇双硫腙,双硫腙本来是绿颜色的,有了铜就变成紫红色。由于自己的力气不够大,谢学锦把它改成20毫升的带玻璃塞的试管,并且减少相应的药品剂量,成功地观察到了颜色变化。后来这个试管一直用到现在。

1951年,谢学锦先生与徐邦梁在庆安月山进行勘查地球化学在中国的首次试验,并发现了铜矿指示植物海州香薰。地质部成立后,谢先生被调去筹建地球化学探矿室。50年代筹建工作进行缓慢,加之不断的政治运动,使研究工作进展缓慢。在领导的力保和建议下,谢先生和邵跃开始研究矿床原生晕,他们首先使用五点移动平均技术,成功提出了原生晕浓度粉黛与组分分带的理论,并在辽宁青城子的实践中获得成功,找到了新的盲矿。这一成功使全国的地质工作者纷纷效仿,出现了大规模开展原生晕研究工作的新局面。

然而谢先生并不满足于这种战术性方法,他要将勘查地球化学提高到一种战略上指导全局的地位。于是他主持了“中国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该计划至今已进行了30多年,覆盖全国80%的国土面积,根据其线索找到了大量新矿床,潜在经济价值至少达到16000亿元。通过该项目科学家获得了极有价值的海量数据,为今后许多年各种研究工作取得创新成果提供了条件。

在区域化探扫面计划进行顺利并取得重大成果之时,谢先生又提出了油气的勘察地球化学,之后又呼吁开展环境地球化学工作,提醒人们注意环境地球化学灾害的突然爆发。

谢先生在他的回忆录《我的科学生涯》中写道:“回顾我一生的科研工作,有以下几点感受:第一,重视分析方法的研究,提高分析效率;第二,要善于在夹缝中求发展,对目标坚持、执着、锲而不舍;第三,用人所长,用体制所长,争取各方面支持,调动千军万马;第四,要踏实勤奋,大量阅读文献,尊重他人劳动;第五,团队精神;第六,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重要的问题是发现;第七,重视战略研究,促进勘察地球化学的更大发展。”从中可以感受到谢学锦院士作为一名科学领军人物对祖国未来科学发展的关心和殷切希望。

如今,谢老先生已经90高龄,虽不再做具体工作,但仍然在为国家地质科学的发展提出很多的宝贵建议。虽然很多建议还未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但是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建议一定会被采纳并最终造福于国家和人民。

  

谢学锦院士与浙大学生亲切交谈(2015年)

访撰稿:白昕、赵子潇、李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