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校友沈建良:爱化学 爱生活

时间:2015-09-23浏览次数:1157

人物名片

    沈建良,男,浙江大学1990级本科生。目前就职于浙江省团委。

 

 

     728日周一的下午,浙江大学化学系寻访系友杭州小分队一行人踏上了寻访之路第一站——浙江省团校。第一个寻访的系友是沈建良系友是化学系90级毕业生,本科毕业至今已有近20年。在寻访之前联系的时候,尚在台湾出差,公务有些繁忙。但是还是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对此我表示很是荣幸和感激。

    沈建良系友定的采访地点是单位办公室。热情招呼我们,不等我们推辞,就十分主动地为我们倒了热水。系友外向、健谈,很快开始了我们的访谈。

    沈建良谈起当初选择化学系,当时毕业于重点中学湖州中学,那时的成绩就已经非常优秀,尤其是化学科目的成绩,常常是满分。由于当时填报志愿还没有改革,实行的是先填志愿再高考的政策。那个时候,和其他同学一样一门心思放在学习上,所以也没多余的时间了解大学里的专业详情和发展方向。因此,学长对父母、老师的建议比较重视。高中时代的化学老师,兼任班主任,是浙大化学系毕业的,可以说和浙大化学系有很深的渊源,对浙大化学系的感情也很深,有着某种“情结”,因此推荐来浙大化学系。因为本身的化学成绩很优秀,加之班主任兼化学老师的推荐,最后便选择了浙大化学系

    当然选择化学系,不仅仅是老师建议,化学本身对沈建良也有很强的吸引力。

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化学有着很多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光辉特质和奥妙光环。和逻辑性太强、过于抽象的数学相比,化学就显得可爱生动许多。实验的验证和实践过程最能激发沈建良的学习热情。提到,在学习制作有机玻璃的时候,有机玻璃的坚固和耐摔性让学长感到很是奇妙;通过实验自己做出有机玻璃后,学长也有很大的成就感。实验,正是化学的魅力所在。 除了实验的有趣,化学学科还可以很好地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化学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比如一升气体加另外一升气体得到的并不一定是两升气体。虽然物质世界变化无穷,然而另外一个方面,化学又告诉我们,要去探索物质的变化规律,比如在配化学方程式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化学反应中,质量是守恒的。

    由于化学本身的吸引力,和长辈的建议,学长便来到了浙大化学系。

    进入化学系后,沈建良成绩依旧十分优异,在系里,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尽管如此,困难还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也不例外。初进浙大时的划船比赛,就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时,每年新生进浙大,学校就会在西湖上举行新生划船比赛。当时浙大共有23个系,化学系只能算是小系。水乡出生的沈建良对划船了如指掌。学习划船是他们家乡人的基本功。因此大家推举当掌舵之人。大家都知道,掌舵是划船队伍的核心所在。尽管沈建良积极乐观,但是身体因素多少还是有点影响,让有点压力。那个时候,他的学长就鼓励他:“没事儿,试试看!”他就去尝试了。

    比赛开始的时候,船只都拥挤在一起,化学系的船队落在了后面,学长的压力确实不小,因为他想着不能让外系的人耻笑了。比赛中期,机会来了,这时船只都散开了,彼此拉开了距离,化学系的船队在沈建良的掌舵下,奋勇直前,全力追赶。最后,为化学系争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这是化学系前所未有的好名次。而沈建良的船,也是唯一收获了一条白鲢鱼的船,非常神奇。这场比赛也让系里的很多老师和领导对刮目相看。这场比赛之后,也体悟到,困难是需要自己克服的,只要靠自身的努力,总会有回报。

    沈建良大三的时候,系里要分专业。那时高分子专业十分热门,竞争很激烈。为了进高分子系,主动找到沈之荃老师,向沈先生展示了自己在学习、学生工作等方面的成就,赢得了沈先生的认可,最终为自己争取到了不可多得的高分子系的学生名额。

    沈建良在很多学生组织里担任过职务,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锻炼优良的社会交往能力。说,如果消极避世,只知道学习,对自身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况且,其他人也不愿意和一个消极的人相处。做人,一定要积极、乐观、向上

    对于成绩这么优秀的沈建良系友,最后决定抛弃化学,转型行政工作,让寻访者感到很好奇。提到这笑了。因为不仅仅是我们有这个疑惑,很多身边的朋友和同事也曾向他提出相同的问题。 第一个因素,研究生毕业后,沈建良认为首要的是先找到工作,因为人毕竟是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在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我们才有机会选择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工作。第二点得益于沈之荃先生开明的指导思想,沈之荃先生并不完全赞同化学系的学生毕业了就一定要事化学相关的工作。在毕业之际,先生就对说:“你放心准备你的毕业论文,工作的事我来帮你一起想办法先生为介绍的三份工作,第一份工作是聚合反应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员,要求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和专业的高分子素养,要求应聘者起码是研究生,这份工作很适合;其他两份则是浙江大学档案馆馆长秘书和省政协里的工作,要求中共党员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也很符合要求。 其实先生介绍的这三份工作里,除了第一份,其他两个工作和化学专业知识相关都不是很大,可见先生是很开明的。最后,在家人的协助下,沈建良找到第四份工作,就是在浙江省团校的工作。发现团校收入不错,而且又是和年轻人打交道,氛围很好。权衡之下,最终选择了浙江省团校。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沈先生的时候,先生也表示完全支持的个人选择,因为每个人的性格和价值取向都不相同,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沈建良的工作和化学不是密切相关,但是化学对的学习和生活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前面也提到,化学本身的魅力和对的吸引,培养了看问题的角度和判断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看问题,看事物,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而在化学实验室的学习经历也培养了离开房间关灯关窗这些安全节能的生活习惯。

   不仅仅是化学学科,前面常提到过的沈之荃先生,可以说是沈建良的良师益友,对的影响更为深远。他也一直秉承着先生的三句话所蕴含的理念。第一是勤干。勤能补拙,做事要投入自己的精力。第二是巧干,勤干不是一味地埋头苦干,要讲究方法,做一件事之后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第三就是要节约。当年,先生就是提着布袋子上下班,这正是她朴素生活的一个写照。沈建良赞誉先生为浙大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沈建良从沈先生期间,有一次,为了显示对研究的重视和对老师的尊重,向沈先生作报告时用了规规矩矩的A4纸打印,后来被老师委婉地批评了。先生说,现在我们的国家还是很穷,我们要节约一点,这样太浪费了。也从此意识到了节俭的重要性。现在,他就有一个专门用来放单面使用过的纸,以备不时之需。因为节约,沈建良曾被人笑称为“葛朗台”、“沈一点”,但是并不在意。没错,如果我们都节约一点,我们生活的环境会更美好,这是所有人都应该做的事。

    带着这些宝贵的经验和道理,沈建良从事了行政工作,也意味着工作和专业脱钩了。当被问到对专业不对口现象的看法,学长说,工作不一定和专业非要对口。其实,大学里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用到20%,就已经是很高的比例了。也指出,当时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不太合理,专业分得太细,实际上是削弱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另外,就业竞争环境也有关系,在专业领域找工作会比较困难。因此,专业不是职业唯一的标准和要求,在找工作的时候,可以抛开对专业的考虑。

   虽然懂得很多的基本经验和道理,但是在实际的团校工作中,工作相关的人文社科的知识还是很重要的。沈建良从事的行政管理工作,侧重点是青年工作和研究,为了弥补专业的不足,当时省团校老校赠送大量的与团校工作相关的书籍,沈建良平时也主动积累。他建议,不必太在意专业课的成绩,而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的事情上,多接触一些其他的事物,比如社会实践活动、社团、学生会,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为走向社会做准备。另外,也要多利用时间课余时间看点书,不仅仅是学科相关的书,人文社科类的书也要多看。沈建良说,他在大学期间曾辅修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这拓宽了学长的视野,也给现在的工作带来不少便利。但是遗憾的是历史方面的书看的太少。他举例道,毛泽东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如此之强,就是基于对历史知识的把握。

    虽然离开了化学,沈建良的心还是一直牵着化学系,一直牵着浙江大学。学长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和人脉资源,牵线在浙江大学立了恩国际交流教育基金。对于浙大建设一流大学的建议,沈建良说:“摒弃官本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不应该唯‘海归’论英雄,唯论文数评才能。只有这样才能呈现‘百家齐放’的发展格局。”

    寻访快要结束的时候,沈建良表达了自己对化学系学弟学妹的期望:一、要紧跟时代潮流,定好自己的位,要发现自己的长处、优势和喜好。顺应社会,以变应变,对社会上的信息要有充分的了解,关注社会发展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二、要珍惜每一天,珍惜自己、珍惜自己的朋友、珍惜自己的师长。大学里同学之间的感情是最真挚的。三、善待生活,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善待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也再次提到台湾人很讲文明,素质很高,十分值得我们学习。沈建良最后也提出一点期望:“希望化学系能珍惜每一个系友,关心、关注每一个系友,不因为某个人取得成绩而奉若至宾,也不因为某个人默默无闻而置若罔闻”。

 

                      摘自2014年化学系校友寻访杭州四队小分队采访札记

                 ( 队长:俞能  队员:沈哲孙佳玲张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