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校友郑小明:浮沉不易良知

时间:2015-09-22浏览次数:1350

人物名片

   

 

 

 

    浙大化学系有两条根:最早是育英书院化学科。成立于1897年,是浙江最早全国较早的现代化学教育机构,后演变为之江大学化学系,另一条根是求是书院,后演变为浙江大学。解放后,院系调整,1952年浙江大学化学系成建制与之江大学化学系合并成为浙江师范学院化学系,同时设化学系本科和专科。从1952-1958年已没有浙大化学系。直至1958年,浙大重建化学系开始招收本科生。同样在1958年,浙江省政府决定建立杭州大学,设立化学系。当年为充实杭州大学办学力量,将浙江师范学院整体并入杭州大学。30年后,四校合并,两校化学系也与农大、医大化学教研室一起并成新浙大化学系。所以,此次浙大化学系寻根,访老杭大之旅自是不可或缺。

    杭州大学的历史可追溯至1897年的育英书院和求是书院,而育英书院又与1845年创办于宁波的崇信义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百年沧海桑田之间,原杭州大学名人辈出。如国学大师姜亮夫、一代词宗夏承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建功、女文豪琦君等都毕业或曾经任教于原杭州大学。而近年,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旭烽、绿城集团老总宋卫平、南都集团老总周庆治等杭大学子的成名更是提升了原杭州大学的社会声望。

     寻根杭大,有一位老先生不得不提到,他就是原杭大校长郑小明老师。郑老师于1959年进入杭大本科学习,是当时以新的杭大名义招收的第一批学生,同时,郑老师也是杭大的最后一任校长,亲历了四校合并。2014925日,浙江大学化学系杭州小分队有幸在郑老师家中与老先生聊了一个上午。早上9点钟,寻访分队如约来到郑老师家中,帮我们开门的是郑师母,师母姓林,我们后来了解到郑老师夫妻是当时本科的同班同学。郑老师已逾古稀,仍精神矍铄,他十分热情地招呼我们喝茶吃水果,让人倍感亲切。

    郑老师与寻访队员促膝长谈,手边备着《杭州大学校史》,侃侃而谈浙大化学系的历史:“浙大化学系的前身可追溯到1897年的求是书院和育英书院。育英书院在1897年创建化学科,于1920年专科变成本科。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浙江大学化学系与之江大学化学系合并组建浙江师范学院化学系,1958年发展成为杭州大学化学系,同年浙江大学恢复化学系。”这些资料虽然我们之前也有所了解,但听郑老师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不禁对这个老人肃然起敬。“前杭州大学一级教授王琎先生是中国化学会的创始人之一!”“金松寿教授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聊到化学系的光辉之处,郑老师的一脸自豪。谈至浙大化学的现状,郑老师认为还是没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和之前的光辉时期还是有差距。当我们问及化学系曾经辉煌的缘由时,郑老师说:我认为是知识分子的良知、追求和理想。这也是值得我们这一代浙大学子深思的事情。接着,郑老师讲述了高中开始他与化学的不解之缘。郑老师高一开始接触化学,对化学反应中奇妙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在家里弄了一个化学角做实验。“好几次做实验把衣服烧了几个洞,外婆总是骂我。”郑老师讲起童年趣事,哈哈大笑。从高二开始,郑老师保管化学实验室钥匙,痴迷化学的他更是如鱼得水,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甚至尝试用铝热法制备当时非常神奇的单质硅。“做科研最重要的不是物质基础,而是追求理想的信念和献身精神。”

    郑老师是59级新杭大的第一批学生,在1960年初刚好实行全国教育改革,提倡知识分子要与工农结合,于是他被分配到化工车间,回来后恢复教育,又拼命把之前的课补回去。众所周知,1960年是国家非常困难的一年,甚至学校里停了个把月的课,因为没有食物,学生开始吃人造肉和小球藻,导致了浮肿病的泛滥。虽然当时条件非常刻苦,郑老师还是坚持完成了学业,正如他自己所说,“做科研最重要的不是物质基础,而是追求理想的信念和献身精神。”

    1963年毕业后,郑老师留校边学习边当了助教,期间不仅投身于化学的教学,还不忘苦心学术,改良了许多常用的玻璃仪器和实验方法。后来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当激进分子狂热于“除四旧”、“反修正”时,郑老师却始终秉持着自己理性的思维,远离混乱的高校,转而奔波于无锡、苏州、徐州等地的化工厂之间,帮助工厂技术人员进行技改,成果不菲,还因此在82年和89年分获省劳模和全国劳动模范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多项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的殊荣。在文革之后,郑老师逐渐走向了行政岗位,在19966月成为了杭州大学校长,四校合并退出行政职位,在催化所潜心科研和教学,直至完全退休。

    了解了郑老师在求是育英道路上的一路风风雨雨,我想也是他自己曾反复提及的“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追求”支撑着他走到现在。他说“只要经过我的手,都要留下自己的痕迹”,正是这种当仁不让的担当情怀,让我们高山仰止。现在郑老师桃李天下,他说最希望的就是自己的学生能有比自己更高的学术造诣。

    聊着聊着,大家甚至都忘了时间,一直聊到了十一点半。最后,郑老师给大家展示了自己的珍藏,其中包括四大盒的毛主席胸章,郑老师说这是他们那一代人的信仰,看到这些胸章的时候,相信郑老师一定想起了当时去北京见毛主席的那种冲动。郑老师还展示了杭大百年校庆时,各国内外兄弟院校赠送的贺礼,其中还包括一块极具纪念价值的柏林墙残垣。

   总的来说,这次寻访真的让寻访者获益匪浅。不仅让大家从一个当事人口中了解到浙大化学系的历史,还感受到老一辈化学家的情怀。

   

                      摘自2014年化学系校友寻访杭州小分队采访札记

                 ( 队长:沈珊珊  队员:李义坤尹秋红陈晓阳、陆佳铭)

 

   郑小明,男,杭州大学1959级本科生。曾任杭州大学校长、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大学催化研究所所长、浙江省应用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曾获省劳模和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科学大会奖、多项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2005年,获“浙江省特级专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