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葛玉平,男,杭州大学化学系1982级本科生。现从事金融保险行业。
浙江东阳,一个在历史上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的地方。82级系友葛玉平,就出生在这个地方。出生农村的他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在学习上非常用功。1982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杭州大学化学系。
毕业留校
东阳自古就有“清耕苦读”之风,考上大学的他也没有松懈,在学校刻苦学习,毕业时由于成绩优异,他留在杭州大学工作。
改革开放给整个社会注入新鲜活力,社会在不断的发展,高校对于留校工作的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马福泰老师指导下,葛系友开始了研究生生涯。他回忆说这是一段非常充实的时光,学习新知识,做实验,写论文。他说:“导师的教导让他受益颇多。”实验数据一定不能更改,这既是做科研的要求,也是做人的诚信准则,有很多的出乎意料的实验结果往往是科研中的新发现。这对于我们现在提倡的抵制学术造假有很大的启发。系友在学校工作期间,除了处理日常的教学任务之外,其余的时间他都投入到科学研究当中。尤其是第一年的时候,除了工作,还要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系友说,他很头痛自己的英语,由于农村的英语教学水平差,自己对英语一窍不通。高考时,数理化他考得很好,但是他的英语成绩相对落后。研究生期间,一方面要阅读外文文献,另一方面研究生课程对英语要求很高。自己平常的周末全都用在英语上,每天头脑中充斥着英语,近乎“走火入魔”的状态。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顺利通过了研究生的英语考试。这一段印象深刻的学习过程,不仅培养了他持之以恒的办事态度,同时为他以后的工作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迷茫中“求变”
研究生生涯伊始,葛系友身上也经历了另一件大喜事——结婚。说来也巧,到葛系友家访谈时发现,他的爱人正是我们这次“系友寻访”活动所要采访的另一位优秀系友,现在在中烟公司上班。两位系友美满的幸福的生活,着实让我们羡慕不已。
两人的结合意味着他们要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这无疑让葛系友感到生活的压力。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上市场经济逐渐活跃起来。然而,国企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却停滞不前。高校经过三年的发展,对老师的学历要求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毕业后,葛系友又面临一次抉择。系友在研究生阶段刻苦专研,期间在美国无机化学学报上发表过论文,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介于研究生阶段的出色表现,系友的导师推荐他到浙江大学去读博(当时还没有合并),这样才能在高校继续工作下去,可是,生活上的困顿让他和妻子必须有一个人做出改变,要承担一定风险,。作为丈夫的他,,他决定放弃现在的“铁饭碗”,另谋出路。
“半路出家”的保险营销员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有经济人培训班,于是他便报名参加了培训。这也是他十几年来第一次接触有关金融方面的知识。而同时,有保险公司贴出招聘启事,可以招聘社会上的人,就这样他进入了保险行业。
刚进入一个非常陌生的行业,他放下身段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做起——跑保险。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硕士生放弃大学工作转行跑保险,无疑是一个让人很费解的事情,现在都可以成为新闻头条了吧。当时,系友却不这么想,一个人有能力不仅仅是靠文凭来说明的,只有你做的比别人好,别人才会认同你。系友还是给自己设定了一个三个月的“试用期”,看看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行业。当时,外贸产业异军突起,系友把这些人定位为自己的客户群,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做外贸的人都要懂英语,所以大部分是高校毕业的学生。系友觉得自己在高校待过很多年,和这群人多少会有些共同的地方,这样谈业务是会比较方便。大部分人还是对于跑保险的人天生有一种抗拒,跑十个客户可能吃十个闭门羹,当时他每天都在想以什么样的表述方式能够让客户接受他的建议。既然做出了选择也就没有退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更好的成绩。就这样,精准的定位,勤于思考,他的业务也做的越来越好。如今的葛系友,拥有一定的个人资产,主要做一些投资。
系友寄语
两个小时的采访很快就结束了。系友对于我们这些师弟师妹提出很多建言。他坦言,自身这段奇特的经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且无论在什么年代,总有些东西值得我们继承并要发扬光大。系友告诫我们,为人处世不要好高骛远,保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多多关注社会的发展动态,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要提高自己的“逆商”,因为到社会上做任何事情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使自身具备对抗挫折的能力。
记者感悟
从葛系友身上可以感受到在面对迷茫时做出改变的勇气,在坚持中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在喧嚣中坚守自己对于幸福的理解和追求。勇敢的面对生活,不断的挑战自己。
摘自2014年化学系校友寻访杭州一队小分队采访札记
( 队长:丁芳 队员:邓江、王炳南、张润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