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竺安,男,浙江大学化学系1946级本科生,浙江大学竺可桢老校长之子。色谱分析研究方向。1956年起于中科院化学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59年和1978年,两次获得全国劳模称号。 化学系寻访小队此次采访的对象是竺安老校友。竺安教授精神状态都很好,讲话条理清晰,对记忆中的浙大往事印象深刻。回忆从他遵义小学毕业开始。浙大1946年1月到遵义,6月毕业他上了湄潭浙大附中,在当时是贵州乃至全国知名的学校。当时交通条件不便,浙大仍组织了四次迁校,分别在建德、泰和、遵义和湄潭。印象最深的是浙大的求是校训,1939年竺可桢确认将求是定为校训是非常正确的,所谓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当初马寅初建议控制人口增长,竺可桢也意识到,这是其践行求是精神的体现。 谈到那个时期的生活,竺安教授感慨万千。1946-1950年期间,由于内战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教授、副教授的工资跟抗战前知识分子的小康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1947年大二,一碗面800块变成了大三的300万。说到对竺可桢的印象,竺安用了列宁的一句话: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对于像抗战这样的大事,我们不要忘了历史,但是也不要让仇恨占据心灵。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使东北老百姓成为亡国奴,但是安倍却在歪曲历史;竺可桢求是精神的另一体现是他是个伯乐,很有眼光,在别人没出名时能发觉。1948年竺可桢聘用26岁的吴征恺,28岁到浙大,后来成为了生物学家。还包括苏步青和陈建功等。名师出高徒需要辩证的看,因为中国形而上学非常严重,像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的陈运章院士便具有忧国忧民的精神的人不多;竺可桢公私分明做的非常好,他写信用的信纸都是公私分开,没有利用权势给竺安弄套新房。这些在2004年发表的《竺可桢全集》中可见一斑。 竺安教授后在科学院做色谱的基础研究工作,很谦虚说自己的研究跟吴季兰教授(王文清教授丈夫)不能相比,吴教授在80年代推翻德国化学家的理论,并得到了重复确认,目前还有十几篇文章没有发表,只有求是学子才能做到。有定力,不浮躁。谈到中国人拿诺奖的问题,竺安教授觉得科学家的研究应该基于兴趣,中国的现状是科技没落,应该培养追求更高科研成果的土壤。中国古代的排序是仕农工商,提倡农业,压制工商。农业社会太长了。现在中国社会道德堕落了,各种社会现象都不讲究取之有道,或许这是社会财富积累的初步阶段,再过20、30年或更长,也许这种现象就消失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经步骤。 对于竺安教授的研究领取色谱学,他侃侃而谈:1938年,马丁发明了气—液分配色谱,色谱学的发展有了巨大飞跃,在石油工业建立了功勋,解决了烃类分不开的难题。60年代末70年代转向液相色谱,色谱学得到了飞速发展。70年代,电泳单相,没有传质问题。曾参加过毛主席遗体保护的保护液研究。毛细管等速电泳峰容量比较小,一次只能20几个。1980年博士生论文毛细管驱代电泳在中国是第一次,国内外比较早期开展这样的研究工作。 竺安教授还特别提到王文清教授的诺贝尔情节,他觉得王教授的研究是前沿领域,几乎无人了解她的工作,这十年来竺安一直在给中央领导写信反应王文清教授的工作重要性,对王教授的支持虽有但不够。竺安非常想通过浙大的帮助让王教授的工作得到更多人的重视,说不定这样的工作能得诺贝尔奖也难说,王教授缺乏一个吹捧她的团队。竺安与教育部谈,但得到的答复是居里夫人的时代已经过去! 摘自2014年化学系校友寻访北京四队小分队采访札记 ( 队长:孙明远 队员:王海燕、全丽霞、王申亮、王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