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王文清,女,核燃料化学和生命化学家。1950年入学浙大,1952年院系调整,进入复旦大学学习。现为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教授,长期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曾在浙江大学化工系物化教研究室工作。1989年9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文教办、中国教育工会北京市委、北京市高教局授予优秀教师称号。1992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王文清教授1950年入学浙大,本是两年毕业,1952年院系调整,去了复旦大学,1953年才毕业。之后留复旦大学任有机化学助教,直到1954年因吴季兰教授(其先生,1946年考入浙大化学系,竺安教授的同班同学)调到浙大化学系。王教授谈及在浙大的回忆时,往事历历在目:赵善成教授深刻印象;在化工系做助教时与韩时筠教授共管物理化学实验等。同时,肯定了浙大的求是精神对自己影响很大。离开浙大之后便去了北大筹建技术物理实验室。
王教授论及自己的科研方面,谈到生命起源,大气中蛋白质可在静电作用下生成氨基酸,可在酸性条件中分离,其中PH3作用很大。对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Salam的假说感兴趣,一直关注着量子物理过程的两种相变理论,其中对第一个的解释已经连续发表论文。在原子水平的宇称不守恒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子水平的宇称不守恒。还将手性和螺旋性分开。2014年关于相变点D和L有差别的文章在国际上影响较大。J. B. Robert一直在默默的帮她重复实验,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时至今日王文清教授共招收了硕士、博士36名。
关于做学问,王教授说:做学问不能急功近利,要从理论上做好,这一点浙大的风气特别好。竺可桢先生担任科学院院长时做人作风特别严谨。刻苦、学问很深,不追求名利,不利用特权。王教授很留恋浙大的求是作风。不管在哪,都要踏实工作。
同时,王文清教授寄语下一代:要实事求是,做真学问。年轻一代要关心政治。
摘自2014年化学系校友寻访北京四队小分队采访札记
( 队长:孙明远 队员:王海燕、全丽霞、王申亮、王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