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浙大化学系系友

时间:2015-09-14浏览次数:1566

(作者简介:杨裕生,浙江大学化工系52届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

“浙江大学化学系概况”中是如此介绍励吾院士和我的:“1948年考入浙大化学系,1952年毕业于浙大化工系”。其实,我们二人1949年考入的是浙大化工系,所以严格讲不是浙大化学系的系友。

将我们二人认作化学系的系友,可能是由于我们二人毕业后分别从事催化化学和分析化学工作。

但是,我自认为我是化学系的系友,理由很充分——有多重关系。

首先,浙大化工系的基础课都是由化学系开设的,我们的无机化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五门基础化学课全与化学系的同学同堂上课,实验也在化学系的实验室里做。五门化学课念下来怎么也算化学系的“半个”系友了!这是“学业关系”。

其次,1952年院系调整,浙大化学系的教师分成四支队伍,一支与之江大学化学系合并组建浙江师范学院化学系,一支去了上海成为复旦大学化学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支去了中国科学院,还有一支留在浙大化工系,杨士林先生任化工系副主任,陈嗣虞先生领衔普通化学教研室,朱帼英先生任有机教研室主任,刘懋涛先生主管物理化学教研室。1952年我留校任教被分配在新组建的分析教研室,先后担任过定量分析、工业分析,金属分析等课程的助教,1956年升为分析教研室讲师,直到工业分析专业停办了半年多之后才离开浙大。四年多的分析化学工作说是在化工系,实际上做的是化学系工作。这是“专业关系”。

第三,我离校后的第二年浙大恢复的化学系,就是以化工系的这四个教研室作为基础,杨士林先生出任系主任,留在新的分析教研室里的同志们没有忘记我,总把我算作他们中的一员。这是“组织关系”。

三重“关系”,还不能把我“拼凑”成一个浙大化学系的系友?我要理直气壮地说,我是浙大化学系的系友。

19573月我离开浙大,到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攻读分析化学研究生;1958年被派往苏联进修放射化学,1960年底回国后在继续在化学研究所研究分析化学,1963年被调往组建中的核试验基地研究所从事蘑菇云的取样和分析,通过分析结果提供核爆炸威力等武器性能的多种信息。1995年以核试验技术与分析化学方面的贡献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开始研究新型化学电源,转学电化学。我从浙大化工系毕业后的63年里,未干过化工工作,而始终在化学专业——分析化学、放射化学、电化学——的范围内“转行”。我深深感到,在浙大化学系学习的五门化学课打下的坚实基础使我终身受益,我特别怀念给我们授业的王季良老师、周洵钧老师、吴征铠老师。

热烈祝贺浙江大学化学系百年华诞!

衷心祝愿浙江大学化学系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