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校友付常俊:追寻梦想,不忘初心

时间:2015-09-11浏览次数:1009

人物名片

     付常俊,男,浙江大学化学系1980级本科生,新材料科学家。付常俊于中科院化学所攻读了高分子专业硕士,随后赴米兰工业大学,获得高分子科学专业博士学位。19912007年期间先后任意大利MAREASpA公司质量控制经理、Ashland Plastics SpA公司生产经理、实验室主任,VAMP公司技术副总裁;20072009年任上海杰事杰(集团)副总裁。200911月,付常俊创办上海安凸塑料添加剂有限公司,以高科技功能母料为核心产品,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塑料阻燃、纺丝阻燃及航空、高速列车、汽车、建筑材料、家电等领域。在新型阻燃母料和功能母料产品开发方面,付常俊做出了许多达到欧洲先进水平的项目。

     另外,先后获得全国侨联“侨界科技创新奖”、“浦江人才”、嘉定区科技创新奖等荣誉,并担任过意大利塑料工程师协会(TMP)会员、上海市科委改性塑料专家委员会成员等职务。

 

    2014.8.28日中午,浙江大学化学系系友寻访小分队一行5人抵达上海市嘉兴西站地铁站,此时,提前联系好的付常俊系友早早派助手在停车区等候。很快,经过一段十几分钟的车程,到达了他的公司——上海安凸塑料添加剂有限公司。乘坐电梯来到二楼办公区,一入大厅便见到了和蔼的付常俊系友,简单地问候过后,便正式进入了此次的寻访之旅。

    付常俊是个十分健谈且平易近人的长者。时光回溯,1980年秋,付常俊进入浙大求学。1988年底,当时正在中科院读研的他跟着导师去国外参加一次研讨会。会上,他结识了米兰工业大学纳塔研究所所长Pegoraro教授,对方邀请他去米兰工业大学加入一个课题组,并攻读博士。回国后,付常俊考虑再三,最终还是导师帮他做了决定:出去开开眼界。去意大利的机票,还是几位教授东拼西凑的600美元购买的。

    那个年代的中国和意大利,几乎是两个世界。3600美元,这是付常俊参加课题组后拿到的第一笔奖金。“那种震撼实在没法形容,当时国内教授一个月的工资也就100多元。”付常俊说。强烈的反差随时都在发生。在国内时,教授花了上千美元从日本偷偷带回一瓶25毫升的特殊试剂,付常俊每次只敢用一点点;而在米兰工业大学,2大瓶这样的试剂随他使用。

   “技术的封锁,经济的落后,让中国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无法弥补。”身在欧洲的付常俊,始终感觉“直不起腰”,这种无奈在他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中体现得更为真切。“付,你只能在这个实验室里工作,旁边那个不能进。”工作第一天,老板这样嘱咐他。7个月后,付常俊就从这家从事膜研发和制作的公司离职,“根本学不到东西。”第二份工作,他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专业,不再从事膜的研发,转而进入塑料行业。在第二家公司,付常俊不但用诚意打动了一位老技工教授他配色工艺,还学会了计算机模拟配色系统的操作,大大提升了公司的竞争力,并藉此成为这家跨国公司的高管,那一年他年仅31岁。对一个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随后他先后供职于四五家跨国公司,都是中高层管理人员。

     然而,2007年,在意大利待了近20年的付常俊,毅然选择回国。“我始终在观察中国的变化,她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祖国在崛起,我们不应该袖手旁观。”付常俊说。从欧洲名城米兰到上海西北角的嘉定工业区,在常人看来,这是一条越走越荒凉的路,可付常俊不这么看,繁华看尽之后,回归之路固然有荆棘,理想慢慢照进现实。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先任上海杰事杰(集团)副总裁。后又在2009年创办了上海安凸塑料添加剂有限公司至今。和蔼可亲的付常俊系友热情地向寻访者介绍了公司的概况,理念,宗旨。白手起家的他,带出了一个21人的团队,一批该领域国内紧缺的研发人才已经崭露头角,成为新生力量。

     付常俊放弃了安逸的生活,选择了极具挑战性的创业梦想,在谈起这一点的时候,寻访者似乎能从他的闪亮眼眸中读出他的激情与梦想。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不忘记提醒后辈:作为年轻人,应该有自己奋斗目标,不畏艰辛,敢于挑战与付出,才能在暮年回首之际,不留下遗憾,如果可以,趁年轻出国多些经历,开阔视野,国内虽然在快速发展,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是需要向世界领先的技术学习,中国的腾飞在年轻一代寄予厚望。

    

                      摘自2014年化学系校友寻访上海三队小分队采访札记

                 ( 队长:王晨  队员:姜水燕胡亚冬何威龙、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