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两往事,经历忘亦难--回忆第一次大搬迁和师范性向综合性的跨越

时间:2015-08-03浏览次数:1551

(作者简介:龚钰秋老师,52级杭州大学本科,毕业后一直在杭州大学化学系执教,曾担任浙江省中学生化学竞赛总教练近二十年)
我从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到四校合并,有40年是在杭大化学系渡过的,其中有两件往事记忆深刻,难以忘怀。
一、第一次大搬迁
1958年秋季开学的时候,当时的浙江师范学院和新成立的杭州大学是分开招生的,可以说完全是二个学校,那时浙江师范学院的文科已经在天目山路新址,理科还在六和塔那边,杭大当时的全部活动区域实际上就在文三路以北现学军中学和生科院(前者是浙江省干部学校旧址,后者是浙江省工农速成中学旧址),所以文三路以南是浙江师范学院,以北是杭大,二者之间还相隔一大片水稻田,同时现西溪校区西1-西7教学楼直至北门也还是水稻田,中间还有一条石子马路行驶着10路公共汽车,是文教区里各学校师生进入市区的主要交通工具。那时虽然从复旦大学调来知名数学家陈建功先生当杭大校长,但总体办学条件并不好,师资缺乏,教室和实验室严重不足,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从1958年底开始,浙江师院和杭大就着手合并组建新的杭州大学了,随后理科各系及实验室也陆续从钱塘江边的秦望山上搬下山来。回想起来杭大化学系的搬迁故事蛮多,经历3次就是其中之一,第一次是从六和塔那边搬到工农速成中学的旧址-红楼。【注:红楼已改建为现在的国家海洋二所的一部分】;第二次由红楼搬往现西溪校区西二教学楼(老化学楼),第三次再由西二教学楼搬到现址西七教学楼(新化学楼)】。我经历的是第一次搬迁工作,由于运输工具缺乏,搬运的工人很少,几乎所有的实验室药品、实验桌子和仪器设备都是从汽车上一件一件由学生和青年教师用人工方法搬进实验室的,特别是几十架“摇摆天平”更是一人一架用手捧着登上汽车慢慢运到红楼的。由于暑期正值高温季节,不少工作都只能放在晚间进行,大家口中吃着食堂发给的一人一个刀切馒头不知疲倦地忙碌着。在整个暑假期间,部分暑期留校学生和年靑教师始终是这次搬迁的主力军,他们没有报酬,不辞辛劳,任劳任怨,冒着高温酷暑圆满地完成了化学系第一次搬迁任务,表现出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在全系的搬迁总结大会上受到系领导的高度赞誉。
二、从师范性到综合性的大跨越
浙江师范学院和杭州大学合并,标志着一个新的大学和新的化学系诞生,也召唤着师范性要向综合性的转型,当时化学系虽然从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等综合大学分配来了几位青年教师(如南大来的黄宪、沈报恩,复旦来的陈振初、王国勤)但是系内大多数的老中青年教师几乎都来自师范院校,小部分还来自省属重点中学,他们没有办综合大学化学系的经历,这个情况在学校各个系都普遍存在着。  对于杭州大学究竟办师范性还是综合性这个问题,校内外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争论还很激烈。后来学校很快制订了一个全面办好综合性大学的规划,在各系明确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制订出一个“派出计划”,全校(特别是理科各系)选派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分赴国内知名高校进修学习,时间在1-3年不等。化学系则在系主任陈嗣虞先生主持下,先后向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和厦门大学等知名高校派出十余名教师前往,我清楚记得陈先生对我说,你到复旦去的主要任务有二点:一是边听课边备课,准备进修结束后回来开专业课;二是跟着导师学习科研方法,尽可能把搞科研的本事学回来。他还特别语重心长地说:只有专业课开出来了,科研工作开展起来了,学生可以做毕业论文了,我们方才有资格说师范性向综合性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否则就是“挂羊头卖狗肉”。我是19599月至19606月和19619月至19637月二次赴复旦大学学习和进修的,前后有3年时间。第一次进修主要是回来后能给四年级学生上专业课,那时学生做毕业论文的时间很少,上课和做实验一共只有一个学期。第二次去复旦进修是得益于“高教六十条”的颁布,学校要狠抓基础理论,要静下心来搞教学做学问。当时化学系派出的一批教师几乎都师从各校大名鼎鼎的教授(后来都成为院士)如戴安邦、高鸿,顾翼东、严志弦、何炳林、卢嘉锡和林尚安等,老师的言传身教,自己的潜心学习,再加上跟二导师、三导师整天泡在实验室里。系里派出去的一批中青年教师就这样个个学有所得归来,学制亦从4年改为5年,专门化课程在全系各教研组陆续开出,如无机组开设稀有元素化学和配位化学,有机组开设有机合成和高分子化学,分析组开设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物化组开设化学动力学和物质结构等专门化课程,这些老师后来大多成为各专业学科带头人,在全国高校相关学科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成为化学系后来申请研究生学位授予权点的中坚力量。和我同在复旦进修的记得还有物理系的老师,他们学习无线电和半导体专业,政治系的老师学习经济学史专业。回想起来如果没有学校和系领导当时那种大胆而果断的“派出计划”,杭大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师范性向综合性的大跨越将是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