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的熔炉里传递爱心

时间:2015-07-06浏览次数:1605

(作者简介:郑洪元老师,老杭州大学57级本科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直至退休)

1957我进入浙江师范学院化学系(编者注:此浙江师范学院为杭州大学前身,现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学习。我长在温州农村,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第一次独自乘坐长途汽车,转火车来到杭州。那天还下着雨,难免有些胆怯。一出火车站就看见学校的新生接待站,高年级同学接过我的行李,将我送上校车,一路陪伴我到了六和塔学校宿舍,这同学就是69年级的大胡子同学吴豪,他的热情接待使初到异地的我感到温暖无比。

冬天到了,我和另一位从温州来的学生徐宝庆都没有棉衣,因家庭经济困难,自己无力添置,当时化学系办公室的王翔风老师主动帮助我们申请困难补助,使我们及时添加了冬衣,得以温暖过冬。这又使我感到们化学系处处有爱心。为了省钱,我们几个路远的同学寒假不准备回家,就准备在学校过年。天有不测风云,我的妈妈突发中风导致失语,当时还不到60岁。理应回家看望,当时连2分钱市内公交车费都舍不得花的我,真是无奈,只有哭。当同学知道我的情况后,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给我凑足了路费,使我能连夜赶回家看望在病床上的母亲。我的探望使她心情大好,她的病也一天天好转,后来恢复到能够说话了。是大爱给了我在母亲病重时见到她的机会。在我记忆深处的还有我们班长朱丹风同学和60级的侯伟同学,她们的爱心深深地教育了我,使我感到我们化学系是一个爱的大熔炉,处处有爱心在,使我感到无比温暖。我决心在这个熔炉中也要传递爱心,力所能及地帮助有困难的人,使大家感到温暖。

  随后,我在化学系生活的几十年里,也是乐意帮助别人。特别是学生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会尽我所能提供帮助。

  1984年我刚从国外回来,对系里学生不认识,偶然在松木场菜场缝纫摊位碰到一学生去补内裤,由于实在太破,师傅不肯补,我问了一下,知道他是我们的学生,我就主动答应帮助他补好,放在一楼传达室给他。当时我想这真是个好学生,我应该帮助他。

  有个学生报考中山大学化学系研究生,当时成绩差一点,若有人推荐就可以考虑,当时我知道后主动帮助他推荐,后来这学生录取了而且学得不错,毕业以后就出国,出国前还来看我。    

  1986年,我和马福泰老师带研究生去大连化学研究所参观,他们要我们推荐优秀毕业生到他们所作研究生。我推荐了83年级一位品学兼优的毕业生、班长梁鑫淼同学,当时,梁鑫淼的业论文就在大连化物所所进行,在色谱权威卢佩章课题组做毕业论文,短短几个月时间就解决了那边研究生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得到卢先生的赏识,后来成为他的研究生,就读期间还被选举担任研究生会会长,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完成了不少科研任务 。毕业后留所工作,后来有机会出国深造,回来后,由于工作出色,成为大连化学研究所的付所长。他满怀深情地地对我说,郑老师,我一辈子不会忘记你给我的指引,有机会来杭州一定来看你。这是我应该做的,这不仅给国家输送了优秀人才,又使学生得到很好的成长。我为他的成长感到高兴,我能这样做,这是我在化学系这个爱心熔炉中熏陶的结果,这也是爱心传递的结果。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到把爱心传递给给每个需要帮助的人,我们的化学系就会成为一个充满大爱的热熔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