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华:点滴求是忆 最浓求是情

时间:2015-06-25浏览次数:1335

人物名片

    董建华,男,浙江大学化学系78级本科生,在中国科学院化学所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北京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并留校工作。于1998年竞聘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董教授长期从事基金委化学部四处的管理工作,对促进和推动我国高分子学科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主要合著有《高分子科学学科前沿与展望》。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四处处长。

 

最忆求是情

8月下旬,虽已立秋,但北京的秋天还透着一股炎热的气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四处处长董建华老师接受了来自母校的寻访分队采访。

作为文革后全国第一届通过统考走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董老师格外珍惜在学校的时光,回忆起当年的大学生活,也是记忆犹新。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董老师还是一名下乡知青,当赶到学校时已经是10月初了。从甘肃出发到杭州,坐火车要60个小时,而且需要在上海转车。祖国的疆域辽阔,从西北到江南,相信第一次出远门的学子们心情都很兴奋、激动。让董老师印象深刻的是从上海到杭州的火车上,每人一杯龙井茶,车窗外风景如画,感觉特别好。

董老师细细回忆了在玉泉的学习生活点滴,深深回味了那个年代浙大浓厚的求是精神。那时候,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国家对78级的大学生特别重视,大家从五湖四海聚到一起。虽然班里同学的年龄、社会经历等差异很大,但大家学习都非常认真、刻苦。通常因为一个小测验,会取消所有的课外活动,挑灯夜战。班上的同学就跟一个人一样,非常团结,学习也非常努力。由于当时全国所有的事情都在恢复,通常是课上到一半了全国统编教材才下来,所以当时学校里经常有这样的场景,只要看到排队的,一般就是又有新书了,包括买字典等都要排队,可见当时的学生们对知识是多么渴望。而对待考试,同学们也是相当的认真,有同学最长一次考试从上午8点答到下午2点。董老师那一代人身上勤奋刻苦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风气正是求是园的历史印记。

紧张的学习生活之外,董老师那代人的的课余生活也很丰富。玉泉校区地处老和山下,毗邻植物园和西湖,学习累了他们就会爬下老和山,逛下植物园。在老和山顶,西湖美景尽收眼底,还可以遥望余杭,下山后大家一起吃饭,去自习。当时的整个社会风气积极向上,氛围很好。另外,大家通过仅有的广播通讯条件,获知我国的足球、排球等项目取得进步时,同学们就会集体出去庆祝。谈起玉泉的食堂,董老师笑着说最好吃的是茭白里脊这道菜。

谈起当年毕业典礼的情景,董老师仍记忆犹新,学校安排的西湖区礼堂,邀请了路甬祥先生做报告,当年路先生刚从德国博士毕业,给即将毕业的学生上了一堂大课。现在虽然毕业多年,同学们还是经常回母校聚会,非常关心浙大化学系的发展。毕业30多年,对母校的感情依然深厚。

追忆完往昔的求是生活,董建华老师鼓励年轻一代:面对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会有很多机会和挑战,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作出自我判断。做事情要认真努力,脚踏实地,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除此以外,董老师对浙大化学系百年系庆送上了自己的一份祝福,希望化学系的未来更加美好。

  

 

 

 

                                                                  摘自2014年化学系校友寻访北京一队小分队采访札记

                                                                 ( 队长:杜造  队员:石韶雯、韩传龙、袁颖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