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校友之——戴立信院士

时间:2011-09-23浏览次数:4235

戴立信 (2).jpg

    戴立信,有机化学家。早期从事金霉素和有机硼化学研究;之后较长期从事科研管理工作;80年代以后的研究兴趣在有机合成、金属有机化学,特别是通过金属有机化学的不对称合成。最近的工作集中在立体选择性的合成官能团化的环氧化合物和氮杂环丙烷化合物方面。关注有机化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在科研选题上力求高起点和创新性。在金属有机化学促进的不对称合成方面做了许多很有意义的工作。

个人资料

  戴立信,祖籍江苏省句容县,19241113日出生于北京194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曾工作于上海钢铁公司、华东冶金局等单位。1953年,根据国家关于技术干部归队的部署,调至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副主任,生命有机化学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元素有机化学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工作经历

  1943-1947 浙江大学化学系学习。

  1947-1953 上海钢铁公司工作。

  1953年至今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历任科技处处长、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93年至今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生平记事

职务

  戴立信先后当选为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现为该会顾问委员会主任。担任世界华人有机化学家会议国际组委会委员。曾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担任大会特邀报告、主题报告,如亚欧化学会议、世界青年化学家会议、IUPAC第五届杂原子化学会议等。

研究内容

  戴立信早期从事金霉素的化学研究,包括提取、部分合成等。60年代的研究兴趣在有机硼化学,诸如αβ-不饱和醛酮的硼氢化反应,高级硼烷的衍生化反应,碳硼烷的合成及转化等和一些国防科技项目。80年代以后的工作多在有机合成、金属有机化学,特别侧重于通过金属有机化学的不对称合成等。这方面的工作有:环氧醇的开环反应研究及用于氯霉素的不对称合成,用于三脱氧氨基己糖全部家族成员的不对称合成等;铑催化的芳基乙烯的不对称硼氢化反应;具有C2对称性的氮配体,手性双齿配体的合成;钯催化的手性吗啉衍生物的合成;杂原子导向的、钯催化的、新选择性的温和羟氯化反应以及高碘化合物的多相新合成方法学研究。此后的研究兴趣为立体选择性的合成官能团化的环氧化合物和氮杂环丙烷化合物等。

学术著作

曾有译著如《有机化学中的立体化学》等多部,编著《有机化学战略研究调查报告》及《有机合成化学进展》两书,并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篇。已培养了11名博士,12 名硕士。

艰苦求学

  戴立信1936年就读于北平育英中学一年级时,正是抗日战争爆发之时,随着北平局势恶化,他随父母经青岛逃难至上海祖父家。到了上海不久,淞沪战争又起,进入了全面的抗日战争,他的祖父家虽在租界内,在战争的惊恐下,祖父母相继去世。转学上海后,他在初中换了两个学校,整个高中学业才算安定在三育中学完成。这虽是个弄堂中学,但教师队伍很齐整,高中化学课的老师很好,在当时的化学内容中竟然还有一些有机化学的内容。这也许是他一生从事有机化学的契机。还要提及的是这一班同学(不超过20 人)中在毕业后竟有5位同学去了苏北抗日根据地。也是这些同学在他心田中撒下了初步的新思想的种子。1942年高中毕业,考取了沪江大学化学系。珍珠港战争后,日军进入租界,人民的凌辱与苦难与日俱增。1943年春他辍学沪江大学随表姊及亲友多人结伴奔赴内地求学。途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西、贵州诸省而至重庆,跨越了日军封锁线,有时步行,有时借助轮船、木炭汽车、小火车。经过教育部门批准,他开始了借读于浙江大学的生活。浙江大学当时位于贵州,新生部、工学院以及理学院、农学院又分处于永兴、遵义和湄潭三个县城。当时生活极为艰苦,上课、住宿多在庙宇之内,夜晚自修借助于几根灯草的油灯。但浙江大学有竺可桢担任校长,竺校长广延人才,各系的教授都极负盛名,重视研究,学术气氛浓厚,因而曾被国外学者誉为东方的剑桥。化学系主任是王琎(季梁)先生,一位著名的分析化学家。教授有机化学则是王葆仁先生。王葆仁先生虽已去世,戴立信对王先生总是敬重、缅怀备至。他认为是王葆仁先生的讲课,使有机化学的重要性、系统性,有机合成的创造性将他引入了有机化学无穷乐趣的殿堂。他曾多次谈起在贵州就读时的有机化学实验课,在没有自来水,没有电又没有煤气的情况下,居然还千方百计地安排了许多有机化学实验(不比现在的实验内容少)。对于戴立信来说,他一直生长在北京、上海两大城市中,而由上海至贵州的一路旅程,使他对中国的广袤辽阔、贫穷落后有了实实在在的领会。浙江大学的4年学习生活又给他的思想带来很大的变化。在进步同学带领下,他们深入农村,贵州山区农民的赤贫给了他很大的震撼。他还参加了当时的反内战要和平的学生运动,并曾担任了一届湄潭剧团团长的工作。这些在他科学救国的思想中又加入了新的内容,在他的科学生涯中也更多地和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科研管理工作

  1947年戴立信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开始在中华职业学校做短暂的教学工作,1948年经同学介绍进入位于浦东的第三钢铁厂化验室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先后在上海钢铁公司、华东矿冶局工作。1953年在国家的技术归队的部署下,戴立信由行政岗位被调至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当时有机化学所开展了高分子工作,庄长恭所长急需了解这些工作的科学背景和国际动向,他曾协助庄先生做一些文献工作。以后他参加了黄耀曾先生领导的金霉素化学的研究,包括提取、分离性能研究以及金霉素的全合成研究。这时戴立信考虑到金霉素的绝对构型尚未确定,他提出了用不对称合成方法来确定绝对构型的方案。这段时间前后,构象分析刚刚问世,他和同事们一起翻译了两本构象分析文集和Newman的著名的《有机化学中的立体效应》一书。这些工作也是他后期工作的有利基础。初学研究工作不到5年,1958年后当时的国家发展二弹一箭的工作中向有机化学提出了很多新要求,有机化学所结合国防任务开展了有机氟化学和有机硼化学的工作,这时他担当了繁重的科技组织工作。直到1962年以后他才有机会重返科研第一线,独立地开展了当时问世不久的硼氢化反应的拓展工作和碳硼烷的化学。这一段科研工作不久也只能停顿了。文革以后的拨乱反正,小平同志的科研是第一生产力等教导给科学事业带来了新生。在百废待兴之际,1978年在汪猷所长的安排下,他再次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直到1984年相隔18年后他才又一次重返科技第一线。他自己曾戏称是“60岁学吹打。尽管不在科研第一线,除了文革时期之外,他还是始终关心着有机化学文献,注视着国际上的最新发展,当他有了机会从事研究之时,他更是十分珍惜可贵的机会,力图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较好的工作。

成就荣誉

  戴立信带着多年科研管理和实践的工作积累而日趋明晰的对化学学科的宏观理解,以及对自始至终熟悉的国际化学发展的远瞻,1984年他选择了不对称合成这个课题来进行开拓。到80年代末,以不对称合成为基础的手性技术成为世界上一个竞争激烈的重要研究热点。他怀着争分夺秒的激情,忘我而高效地工作,在有机化学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其间开展了环氧醇的开环反应研究及氯霉素的不对称合成;三脱氧氨基己糖全部家族成员的不对称合成;铑催化的芳基乙烯的不对称硼氢化反应;具有C2对称性的氮配体,手性双齿配体的合成;钯催化的手性吗啉衍生物的合成;杂原子导向的、钯催化的、新选择性的温和羟氯化反应;高碘化合物的多相新合成方法学研究;立体选择性的合成官能团化的环氧化合物和氮杂环丙烷化合物等研究。陆续发表论文80多篇,并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和主题报告。1993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由于戴立信的经历,有科研管理的丰富经验和1984年以后在第一线长期的工作实践,因而熟知有机化学的全局发展,受国家基金委的委托,他主持编著了《有机化学战略研究调查报告》一书,另与钱延龙合作主编了《有机合成化学进展》。1997年起他和黄量先生共同组织领导手性药的化学和生物学研究国家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